⒈ 谓积思求解。语出《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集注:“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⒉ 愤慨,怨恨。
⒈ 谓积思求解。
引语出《论语·述而》:“不愤不啟,不悱不发。”
朱熹 集注:“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唐 刘禹锡 《奏记丞相府论学事》:“今夫子之教日頽靡,而以非礼之祀媚之,斯儒者所宜愤悱也。”
宋 苏轼 《跋所书<清虚堂记>》:“今 子由 既轻以余书予人可也,又以其微妙之法言不待愤悱而发,岂不过哉!”
明 方孝孺 《答金景文书》:“执事愤悱,旁求博讨,卒未有得。”
章炳麟 《文学总略》:“大愚不灵,无所愤悱者,覩眇论则以为恒言也。”
⒉ 愤慨,怨恨。
引《旧五代史·唐书·末帝纪中》:“卢文纪 等见其奏不悦,班行亦多愤悱。”
明 沉德符 《野获编·佞倖·教坊官一品服》:“司马子长 云‘主上以倡优畜之’,此非诚言,乃愤悱之词也。”
⒈ 郁闷不舒。
引唐·白居易〈与元九书〉:「既而愤悱之气,思有所泄。」
Copyright © mingxiao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杭州优配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复制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本网站内容仅供参考,请以各学校实际情况为主!内容侵权或错误投诉:841539661@qq.com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197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