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网

裹足取暖的近义词

裹足取暖的基本资料

  • 词语:裹足取暖
  • 拼音:guǒ zú qǔ nuǎn
  • 解释:guǒ zǔ qǔ nuǎn,梁章钜《剪灯夜话》,形容家庭困难,比喻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刻苦学习。

裹足取暖的近义词

  • 近义词1:囊萤映雪

    词语解释:囊萤:晋代车胤少时家贫,夏天以练囊装萤火虫照明读书;映雪:晋代孙康冬天常映雪读书。形容家境贫穷,勤学苦读。

【裹足取暖】单字解释

:基本词义 ◎ 取 qǔ 〈动〉 (1) (会意。从又,从耳。甲骨文字形。左边是耳朵,右边是手(又),合起来表示用手割耳朵。古代作战,以割取敌人尸体首级或左耳以计数献功。本义:[捕获到野兽或战俘时]割下左耳) (2) 同本义 [cut off left-ear] 取,捕取也。——《说文》 大兽公之,小禽私之,获者取左耳。——《周礼》 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者,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取吴元济。——《资治通鉴·唐纪》 (3) 斩获敌人的首级为取 [behead] 恨君不取契丹首,金甲牙旗归故乡。—— 宋· 苏轼《阳关词》 (4) 拿 [take;fetch;get] 取数斗归。——三国魏· 邯郸淳《笑林》 对面取人物。 取一葫芦。——宋· 欧阳修《归田录》 取器械。——明· 崔铣《洹词·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5) 又如:从架上取书;从巢里取蛋;取受(拿取和收受...
:基本词义 ◎ 暖 煖、餪、煗 nuǎn 〈形〉 (1) (形声。从日,爰( yuán )声。“煗”,从火,耎( ruǎn )声。本义:温度不冷也不热) 同本义 [warm] 煖,温也。——《说文》。字亦作煗、作暖。 海多大风,冬煗。——《国语·鲁语上》 孔席不煗。——《汉书·系传上》 七十非帛不煖。——《礼记·王制》 清暖寒热,不得不救。——《韩非子·有度》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 早莺争暖树。——唐·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狐裘不暖。——唐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歌台暖响。——唐· 杜牧《阿房宫赋》 春江水暖鸭先知。——宋·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2) 又如:暖谷(冬温的山谷);暖阳阳(形容温暖宜人);暖景(春暖时的景色);暖丝(形容温暖的感觉);暖煦(温暖);暖意(温暖的意味;温暖的情味);暖炉(冬日御寒取暖的火炉...
:基本词义 ◎ 裹 guǒ 〈动〉 (1) (形声。从衣,果声。本义:包,缠) (2) 同本义 [wrap up;bind together] 裹,缠也。——《说文》 朱三百,裹。——《穆天子传》 富之以国裹。——《管子·君臣》。注:“谓财货所苞裹而藏也。” 无不裹也。——《吕氏春秋·本生》。注:“犹囊也。” 绿叶紫裹。——宋玉《高唐赋》 濯颖散裹。——郭璞《江赋》 乃取蒙冲头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资治通鉴》 伤者手为裹创,死者厚棺殓,酹醊而哭之。——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3) 又如:裹束(包裹束缚);裹足(包裹足部。亦作“果足”:盘缠,盘费);裹革(马革裹尸) (4) 携带 [bring] 吾闻开元中,下天富蕃,号为理平,踵千里者不裹粮。—— 唐· 孙樵《书褒城驿壁》 (5) 又如:裹粮策马(携带粮食,鞭赶马匹。形容忠义之士踊跃参军的情景);裹...
:基本词义 ◎ 足 zú 〈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方口象膝,下面的“止”即脚,合起来指整个脚。本义:脚) (2) (同本义。秦汉以前,“足”和’趾”都表示“脚”;“脚”表示小腿。魏晋以后,三者都表示脚,但在书面语中,多用“足”) [foot] 足,人之足也,在下,从止口。——《说文》。按,膝下至跖之总名也。从止,即趾字,从口,象膝形。 震为足。——《易·说卦》 足恭而口圣。——《大戴礼记》 手足胼胝,面目黧。——《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韩非子》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荀子·劝学》 折臂断足。——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东坡现右足。—— 清· 魏学洢《核舟记》 鲁直现左足。 细若文足。 (3) 又如:足心(脚底的中心);足炉(用来暖脚的小火炉);足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