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
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朗读我行日夜向江海,枫叶芦花秋兴长。
长淮忽迷天远近,青山久与船低昂。
寿州已见白石塔,短棹未转黄茅冈。
波平风软望不到,故人久立烟苍茫。
我行日夜向江海,枫叶芦花秋兴长。 长淮忽迷天远近,青山久与船低昂。 寿州已见白石塔,短棹未转黄茅冈。 波平风软望不到,故人久立烟苍茫。
苏轼 (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译文注释
译文
我日夜兼行向着那遥远的江海,枫叶芦花点缀得秋天情趣深长。
淮水缥渺不明,天际忽远忽近,岸边的青山随着船儿低落高涨。
已能望到寿州那高高的白石塔,小小的船儿还不曾绕过黄茅冈。
波平风柔仍然看不见老朋友啊,只因他们久立的地方烟云迷茫。
注释
⑴颖(yǐng)口:今安徽寿县西正阳关。颖水由颖上县东南流至此入淮,春秋时谓之颖尾。寿州:州治在今寿县。
⑵芦花:芦絮,芦苇花轴上密生的白毛。秋兴:因秋而起的感怀。
⑶长淮:宽阔的淮水。
⑷低昂:时高时低。
⑸白石塔:洁白石头砌成的塔。
⑹棹(zhào):船浆。黄茅冈:泛指长有黄草的山冈。
⑺软:柔和。
⑻故人:指送行人。苍茫:模糊迷茫的样子。
创作背景
熙宁四年(1071)六月,东坡以太常博士直史馆出任杭州通判。十月,出颍口,入淮水,折而东行,至寿州,过濠州、临淮、泗州,渡洪泽湖,又沿运河折而东南行,经楚州、山阳,抵扬州,渡江至润州、苏州,以十一月二十八日到杭州通判任。这首诗是他赴杭途中由颍入淮初见淮山时作。
诗词推荐
扁舟入浙,便有家山意。全胜轺车驾边地。爱官尘不到,书眼争明,称寿处,春傍梅花影里。
平生丘壑志,未老求闲,天亦徘徊就归计。想叠嶂双溪,千骑弓刀,浑不似、白石山中胜趣。怕竹屋梅窗欲成时,又飞诏东山,谢公催起。
花枝娅姹摇春风,纷纷蜂蝶争繁丛。我来提壶饮花下,闲愁如雪皆消融。
枝头黄鸟声更好,似惜春光怨春老。少年乐事那复得,只今空忆长安道。
救人无术廿载中,归来两鬓已成翁。故交如花渐凋落,欲话衷曲谁人同?
且拚烂醉花阴卧,明日呼童扫落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