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问的诗词(549首)

元好问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元好问过继叔父元格;七岁能诗,十四岁从学郝天挺,六载而业成;兴定五年(1221)进士,不就选;正大元年(1224 ),中博学宏词科,授儒林郎,充国史院编修,历镇平、南阳、内乡县令。八年(1231)秋,受诏入都,除尚书省掾、左司都事,转员外郎;金亡不仕,元宪宗七年卒于获鹿寓舍;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诗词风格沉郁,并多伤时感事之作。其《论诗》绝句三十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作有《遗山集》又名《遗山先生文集》,编有《中州集》。

主要成就

诗歌
元好问是一位才华横溢、多才多艺的文学家。他对当时所有的文学形式除金院本之类的戏曲作品未见流传至今的实证或记载传说之外,其他的几乎都有,如:诗、词、歌、曲、赋、小说,传统的论、记、表、疏、碑、铭、赞、志、碣、序、引、颂、书、说、跋、状、青词,以及官府公文诏、制、诰、露布等,均掌握熟练、运用自如。
元好问的作品,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内容实在,感情真挚,语言优美而不尚浮华。他的同时代人和后世都对他的诗文有极高的评价。
他的朋友徐世隆说他:“作为诗文,皆有法度可观,文体粹然为之一变。大较遗山诗祖李、杜,律切精深,而有豪放迈往之气;文宗韩、欧,正大明达,而无奇纤晦涩之语;乐府则清新顿挫,闲宛浏亮,体制最备。又能用俗为雅,变故作新,得前辈不传之妙,东坡、稼轩而下不论也。”他的另一位朋友李冶更誉其为“二李(李白、李邕)后身”。
《四库全书总目·遗山集》评元好问称;“好问才雄学赡,金元之际屹然为文章大宗,所撰《中州集》,意在以诗存史,去取尚不尽精。至所自作,则兴象深邃,风格遒上,无宋南渡宋江湖诸人之习,亦无江西派生拗粗犷之失,至古文,绳尺严密,众体悉备,而碑版志铭诸作尤为具有法度。”
元好问又是一位高明的文艺理论家,他的《论诗三首》、《论诗三十首》《与张仲杰郎中论文》《校笠泽丛书后记》等等,都很精辟地评论了古代诗人诗派的得失。他也主张作诗为文要“诚”、要写“情性”,还提出许多写作时的技巧原则,反对生硬晦涩,乱排典故,做学问要“真积力久”等等,都是他几十年亲身实践得来的结晶,有着切实可行的指导意义。


词的创作
1、反映了多方面的社会生活
(1)丧乱词;(2)写景词;(3)爱情词
(4)其他:咏怀、吊古、送别、咏物、射猎、边塞词
2、特色:元好问以苏、辛为典范,并吸取各家之长,因而兼有婉约、豪放诸种风格。

诗歌理论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的诗歌理论主张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的主要理论观点在于提倡“自然”,主张情性之“真”;倡导雄劲豪放的诗风提倡性灵、神韵、格调的兼容;主张李、杜并列;提倡多元继承的诗风;开郝经诗歌理论之先端。元好问的诗歌理论观点影响也有元一代的诗歌理论。

文学
元好问的主要文学成就
元好问诗歌的主要成就在于丧乱诗的思想价值和山水诗的审美价值。  元好问的丧乱诗两个最主要的特点,一是真实地反映了金朝被灭亡,人民遭涂炭的社会现实,他的著名的《岐阳三首》为其中代表作品。真实是元好问丧乱诗最主要的特点。
二是历史的反思。元好问的丧乱诗,包融了他对丧乱事实的历史审视,作出了历史的评价,从而增加了思想的深度。
元好问是金朝最杰出的词人,存词三百余首,无论词之数量质量,都为金词之冠;元好问的散文雄深简朴,独具一格,元好问有笔记作品《续夷坚志》,为金代笔记上乘之作。

史学
元好问目睹亲历金朝的衰亡和蒙古灭金的全过程,又从政多年,强烈的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感,使他时刻关注着金国的命运和金国史迹的保存。
当金如败亡前夕,他就向当政者建议用女真文小字写一部金史,但未能如愿,他就私下编撰了一部《壬辰杂编》。金灭亡后,他抱着“国亡史兴,己所当任”的爱国信念,决心以自己一人之力修一部金史,并为此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和沉重的代价。他拒不应聘作蒙古国的官,以表明自己的遗民身份和对故国的忠忱。但为了写金史,又不得不与出仕蒙古国的中上层官员相周旋,以便取得他们的协助和必要的资料;也正因如此,而引起许多人对他的不谅解,“百谤百骂,嬉笑姗侮,上累祖弥,下辱子孙”。为了完成自己修金史的宏愿,元好问忍辱负重20多年,直到去世,并为修金史,在自己家的院子里建了一座“野史亭”,作为存放有关资料和编辑写作的地方。多年的奔波,他积累了相当多的金朝君臣遗言往行的资料上百万字,后称“金源君臣言行录”。
他抱着“以诗存史”的目的,编成《中州集》。这是一部金代诗歌总集,里面不仅收录他所知道的金期一代已故或未仕于蒙古国的诗人词客、包括金朝两位皇帝及诸大臣以至布衣百姓的诗词2116首(其中诗2001首,词115首),而且为每位作者共250余人写了小传,填补了中国文学史空白。
《金史·艺文传》就是以它为蓝本写成的,后来《全金诗》也是在它的基础上增补而成。同时,《中州集》也为金代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可惜,正当他满怀信心地说只需破费三数月功夫,查阅抄录了《金实录》上的有关内容,即可着手《金史》的著述时,他的一个朋友却从中作梗,未能得在蒙古万户、汉军首领张柔处见到金实录,以致功亏一篑,使他抱恨以殁。元好问生前虽然未能实现自己修成金史的愿望,但他所收集的这些资料,却为元代修宋、辽、金史,以至明朝修元史,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特别是为修金史奠定了基础。元好问尊重史实,不阿时俗,秉笔直书,所以后代学者一致认为,《金史》与元好问关系密切,《四库全书总目》称“多本其所著”。元好问这种国亡修史的作法,也为后人所仿效。如明朝遗老万斯同拒绝应清政府的博学宏词科的征召,也坚决不要清朝给的七品俸的纂修官官衔,却以“布衣”参与修《明史》。民国三年(1914年)创清史馆,也有不少清朝遗老为报故主来参与《清史稿》的编撰。

政绩
元好问当过中央和地方官,尽心竭诚,兢兢业业,关心国家兴亡民生疾苦,以至于政治声誉非常高。他罢职镇平县令,时元宵佳节,百姓对他恋恋不会,敬酒惜别。在内乡县令任上时,他“劳抚流亡,边境宁谧”,所以当他因母亲去世,按照传统礼制为其母亲罢官守孝3年“丁内艰”时,“吏民怀之”赞许他:“元好问劳抚流亡,循史也,不当徒以诗人自之”。他任南阳县令时,为当地人民争得减3年赋税,发展生产,使人民有休养复苏之望。所以河南志书称他“知南阳县,善政尤著”。《南阳县志》记载:“南阳大县,兵民十余万,(元好问)帅府令镇抚,甚存威惠”。
元好问十分重视和努力保护人才,喜欢奖掖后进。金哀宗天兴二年(1233年)四月,蒙古兵攻破汴京初,元好问即向当时任蒙古国中书令的耶律楚材推荐了54个中原秀士王若虚、王鹗、杨奂、张德辉、高鸣、李治、刘祁、杜仁杰、张仲经、商挺等,请来耶律楚材予以保护和任用。而经他教育或指授出来的文坛名手如郝经、王恽、许楫、王思廉、孟琪、徐琰、郝继先、阎复等多人。尤其是他保护和教育白朴的故事一直传为文坛佳话。白朴之所以后来能元曲四大家成为之一,为白朴的《天籁集》作序的王博文认为,这与元好问的教导分不开:“遗山之后,乐府名家者何人?残元曲四大家膏剩馥,化为神奇,亦于太素(白朴字)集中见之矣。然则继遗山者,不属太素而奚属哉!”

人物生平

家庭背景
相传他的祖先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儿子(一说为秦王拓跋翰,另一说为南安王拓跋余)。其祖先又随孝文帝由平城(今大同市)南迁洛阳,并在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中改姓元。北魏分裂之后,户籍落至汝州(今河南省临汝县)。五代时期以后,又由河南移家平定州(今山西省平定县)。他的高祖元谊,在北宋徽宗宣和年间(1119—1125年)官忻州神武(虎)军使。曾祖元春(一作椿)任北宋隰州(治今山西省隰县)团练使,又从平定移家忻州,遂为忻州人。祖父元滋善,在金朝海陵王正隆二年(1157年)任柔服(今内蒙古土默特右旗托克托附近)丞。父亲元德明多次科举不中,以教授乡学为业,平时诗酒自娱,著有《东岩集》。

游学四方
金章宗明昌元年七月八日(1190年8月10日),元好问诞生在忻州农村一个世代书香的士大夫家庭里。由于他的二叔和三叔都没有儿子,元好问的兄弟有三个,他又是第三。根于中国传统,他的叔父元格(后元好问称他为陇城府君)在他生后七个月时,就把他当做过继儿子,随即把他带到掖县县令任上。

据记载,元好问天资聪明,七岁就能写诗,被人誉为“神童”。十一岁时,元格在冀州任职,元好问得到了翰林侍读学士兼知登闻鼓院路择的赏识,路择“爱其俊爽,教之为文”。十四岁时,元好问又师从陵川人郝晋卿,博通经史、淹贯百家。到元好问十七岁时,元格被罢去陵川县令之职,但为了儿子的学习,他仍继续住在陵川,直到元好问十九岁完成学业,才带全家离开陵川。

科场受挫
元好问从十六岁起开始参加科举考试。由于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年)“识免乡试”,他直接到并州参加府试,但榜上无名。此后在泰和八年(1208年)十九岁时,他又到长安参加府试,但这次又未中。

元好问二十一岁时返回故里,在离祠堂几十里外的定襄遗山读书,故而自号“遗山山人”。两年之后,蒙古大军突袭秀容,屠城十万余众,其兄元好古丧生。为避兵祸,元好问举家迁往河南福昌,后转徙登封。

卫绍王崇庆元年(1212年),元好问又到中都(今北京)第三次参加考试,仍未考中。这年正月,金朝三十万大军被蒙古击败,蒙古已逼近中都,路途的坎坷、国家的危机,加上考试的失败,使他的情绪非常低沉忧虑。

贞佑二年(1214年),蒙古兵围攻、金兵节节败退,金宣宗仓皇迁都南京,元好问于这年夏天赴汴京,准备将于秋天举行的考试。虽然考试又一次失败,但他却通过应试汴梁,得以与朝中名人、权要如赵秉文、杨云翼、雷渊、李晏等交接结好,诗歌创作极丰。其中《箕山》、《元鲁县琴台》等篇,深得时任礼部尚书的赵秉文赞赏,其文名震京师,被誉为“元才子”。但不久由于蒙古兵围攻,元好问不得不由山西逃难河南,并在豫西逐渐定居下来。贞佑五年(1217年),二十八岁的元好问又赴京赶考,仍未成功。

坎坷仕途
兴定五年(1221年),三十二岁的元好问进士及第,因科场纠纷,被诬为“元氏党人”,便愤然不就选任。又过了三年,到他三十五岁时,元好问又得到赵秉文等人的贡举,以考试优异得中科举。这次宏词科登第后,元好问才正式就选,被任为权国史院编修,留官汴京,但生活颇为清苦。

金哀宗正大二年(1225年),三十六岁的元好问因不满冷官生活请长假回到了登封,期间撰写了一部重要著作《杜诗学》,内容包括杜甫的传志、年谱和唐朝以来评论杜诗的言论。

正大三年(1226年),元好问任河南镇平县令。次年,改官河南内乡县令,不久其母张氏身故,其长子出生,元好问丁忧闲居内乡白鹿原,应邓州帅移刺瑗之邀,赴任幕僚。不久,蒙古军攻陷凤翔,邓州帅投降,元好问借机辞去幕府。

正大八年(1231年),元好问调任南阳县令,他在任上大刀阔斧进行改革,成绩斐然。所以河南志书称他“知南阳县,善政尤著”。《南阳县志》记载:“南阳大县,兵民十余万,(元好问)帅府令镇抚,甚存威惠”。

国亡被囚
此后不久,元好问赴京调金中央政府任尚书省令史,移家汴京。此后又升任左司都事,又转任尚书省左司员外郎。官至翰林知制诰。

天兴二年(1233年),蒙古军围开封,元好问在围城中。金哀宗逃出京城,兵败卫州后逃往归德府。朝中无主,崔立率兵向蒙古请降献城。崔立投降蒙古后,胁迫朝臣为其立碑歌功颂德,元好问、王若虚、刘祁等都被迫参加撰写碑文,磨掉宋徽宗所立《甘露碑》字迹,刻上碑文。

天兴二年(1233年)四月,蒙古兵攻破汴京,元好问即向当时任蒙古国中书令的耶律楚材推荐了五十四个中原秀士王若虚等,请耶律楚材予以保护和任用。金亡后,元好问随金朝大批官员被俘,并被押往山东聊城看管两年,后居住冠氏县。元好问作为囚徒,与家人辗转于山东聊城等地,并逐渐与蒙古国的汉军首领严实、赵天锡等接上关系,生活逐渐好转和行动较为自由。

这期间,他痛心金国的沦亡,奸贼的误国,并为了以诗存史,勤奋编辑金国已故君臣诗词总集《中州集》。以“中州”名集,则寓有缅怀故国和以金为正统的深意。

晚年生活
元太宗十一年(1239年)秋,因其诗文名气颇大,耶律楚材倾心接纳元好问。可五十岁的元好问已无意出仕为官,其年重回老家,隐居故里,并交友游历,潜心编纂著述。元宪宗七年九月四日(1257年10月12日),元好问在获鹿寓舍逝世,享年六十八岁。

元好问的诗词列表

  • 金朝:元好问

    全赵堂堂入望宽,九层飞观尽高寒。空闻赤帜疑军垒,真见金人泣露盘。

    桑海几经尘劫坏,江山独恨酒肠乾。诗家总道登临好,试就遗台老树看。

  • 金朝:元好问

    伥鬼跳梁久,群雄结构牢。天机不可料,世网若为逃。

    白骨丁男尽,黄金甲第高。阊门隔九虎,休续楚臣骚。

  • 金朝:元好问

    石绿香煤浅淡间,多情长带楚梅酸。小诗拟写春愁样,忆著分明下笔难。

  • 金朝:元好问

    牛羊散平楚,落日汉家营。龙*虎掷何处,野蔓*荒城。遥想朱旗回指、万里风云奔走,惨澹五年兵。天地入鞭*,毛发懔威灵。一千年,成皋路,几人经。长河浩浩东注,不尽古今情。谁谓麻池小竖,偶解东门长啸,取次论韩彭。慷慨一尊酒,胸次若为平。

  • 金朝:元好问

    忆元龙、旧家湖海,不应年鬓衰槁。翩翩竹马儿童喜,惊儿汉江归报。归计早。黄金印、征西已付诸郎了。红云仙岛。渺千里移春,浓薰细染,春意已倾倒。西溪上,玉镜修眉翠扫。题诗曾许谁到。溪亭未入奚奴锦,望断绿波春草。君且道。人间世、虚名得似欢游好。风流未老。约款段随车,鸱夷载酒,迎我霜陵道。

  • 金朝:元好问

    苍苔浊酒同歌呼,白须红颊醉相扶。尧时皇质未全散,不论朝野皆欢虞。

    望云云非云,就日日非日。先秦迂儒强解事,极口誉尧初未识。

    尧民与酒同一天,此外更谁为帝力。仙老曾经甲子年,戏将陈迹画中传。

    山川淳朴忽当眼,回望康衢一慨然。不见只今汾水上,田翁鞭背出租钱。

  • 金朝:元好问

    獭髓能医病颊肥,鸾胶无那片红飞。残阳澹澹不肯下,流水溶溶何处归。

    煮酒青林寒食过,明妆高烛赏心违。写生正有徐熙在,汉苑招魂果是非。

  • 金朝:元好问

    春闺斜月晓闻莺,信马都门半醉醒。官柳青青莫回首,短长亭是断肠亭。

  • 金朝:元好问

    爱惜铅华洗又看,画阑桂树雨声寒。千年不作鸳鸯去,唤得书生笑老瞒。

  • 金朝:元好问

    玉宇生凉秋恰半。月到今宵,分外清光满。兔魄呈祥冰彩烂。广寒宫里逢华旦。聪慧风流天与擅。玉骨冰姿,本是飞琼伴。且领绿衣诗酒劝。

  • 金朝:元好问

    白雪朱弦一再行,春风纤指十三星。云窗雾阁有今夕,宝靥罗裙无此声。

    萧洒寒松度虚籁,悠扬飞絮搅青冥。胎仙不比湘灵瑟,五字钱郎莫漫惊。

  • 金朝:元好问

    吴儿沿路唱歌行,十十五五和歌声。唱得小娘相见曲,不解离乡去国情。

  • 金朝:元好问

    上高城置酒,遥望舂陵。兴与废,两虚名。江山埋玉气,草木动威灵。中原鹿,千年後,尽人争。风云寤寝,鞍马生平。钟鼎上,几书生。军门高密策,田亩卧龙耕。南阳道,西山色,古今情。

  • 金朝:元好问

    云雷天造。快嫖姚玉节,生平豪妙。野宿貔貅,江横组练,画角一声霜晓。鱼鸟简书知畏,草木威名先到。更谁似,并虎头飞将,封侯差早。谈笑。尊俎地,兵卫画戟,燕寝凝香好。伏枥雄心,缺壶高唱,意气不妨倾倒。父子一门忠力,唯有君恩须报。济时了。看郎山长对,元勋难老。

  • 金朝:元好问

    午醉醒来春欲去。莺儿燕子都无语。好个一春行乐处。

    花无数。宝钗贳酒花前舞。

    十里驿亭杨柳树。多情折断青青缕。春到去时留不住。

    留不住。西城日日风和雨。

  • 金朝:元好问

    川涂尽坡陀,岭路入荒梗。微茫望烟火,向背得庐井。

    残民安朴陋,倦客喜幽屏。儿童闻叩扉,租吏有馀警。

    两崖纷丛薄,砂石立顽犷。湍流落空嵌,百折不容骋。

    山深饶风露,夜气凄以耿。园花淡相望,边月空照影。

    深居苦不早,素发忽垂领。谁谓林野人?兹焉惜清景。

  • 金朝:元好问

    北崖玄武暮,黕黑如积铁。东厓劫火馀,绚烂开锦缬。

    就中岭头一峰凸朴奇,剩费寒云几千叠。摩围可望不可到,青壁无梯猿叫绝。

    林烟日射彩翠新,跬步疑有黄金阙。画工胸次墨汁满,那得冰壶贮秋月。

    直须潮阳老笔回万牛,露顶张颠挥醉帖。石门细路无涧泉,行人饥渴挽不前。

    辛苦黄榆三十里,岂知却有看山缘。

  • 金朝:元好问

    南溪酒熟清而醇,北溪梅花发兴新。前年去年花下醉,今年冷落花应嗔。

    梅花娟娟如静女,寂寞甘与荒山邻。诗人爱花山亦好,幽林穹谷生阳春。

    风鬟峨峨一尺云,芳香幽卧如相亲。山堂夜半北风恶,一点相思愁杀人。

  • 金朝:元好问

    石盆清冷贮秋水,水面苍烟飞不起。一堆寒碧几研间,宝气峥嵘插箕尾。

    山中雪浪空影像,长安鹦鹉犹纨绮。枉著奇章甲乙中,槁项才堪把耕来。

    不知天壤此尤物,鬼刻神劖通有几。薰蒸似欲出泉脉,莹滑定应凝石髓。

    剥裂雯华渍月秋,辛苦诗仙费摹拟。车箱箭筈连西东,仇池百穴总玲珑。

    飞堕不嫌灵鹫小,奇探已觉太湖空。故都乔木今如此,梦想熙春百花里。

    膏血纲船枯九州,亡国愁颜为谁洗?主人天质粹以温,天然与山作知闻。

    退食从容北窗卧,今古起灭真浮云。

  • 金朝:元好问

    幕天度地。瑞脑香浓笙歌沸。白纻衣轻。鹤发童颜照座明。

    轻簪小珥。都是人间真富贵。好倩丹青。画与人间作寿星。

元好问诗词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