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贽的诗词(137首)

李贽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历共城教谕、国子监博士,万历中为姚安知府。旋弃官,寄寓黄安(今湖北省红安县)、湖北麻城芝佛院。在麻城讲学时,从者数千人,中间还有不少妇女。晚年往来南北两京等地,最后被诬下狱,自刎死于狱中。其重要著作有《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史纲评委》。他曾评点过的《水浒传》、《西厢记》、《浣纱记》、《拜月亭》等等,仍是至今流行的版本。

人物生平

李贽于明世宗嘉靖六年(1527年11月23日)农历十月廿六日出生于福建泉州府南门外。其祖先是元朝以后迁来福建。李贽幼年丧母,随父读书,学业进步迅速。自幼倔强,善于独立思考,不信回教,不受儒学传统观念束缚,具有强烈的反传统理念。他在社会价值导向方面,批判重农抑商,扬商贾功绩,倡导功利价值,符合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

李贽12岁就写出《老农老圃论》,把孔子视种田人为“小人”的言论大大挖苦了一番,轰动乡里。26岁中举人 。30岁至45岁为官,先后任河南辉县教谕、南京国子监博士、北京国子监博士、 北京礼部司务、南京刑部员外郎和郎中,最后出任云南姚安知府。

万历九年(1581年),李贽从云南辞职回加到湖北黄安,住在朋友耿定理家,撰写一些读史的文章,并教授耿家子弟。李贽倡导绝假纯真、真情实感的“童心说”。李贽在麻城还多次讲学,抨击时政,针砭时弊,听任各界男女前往听讲,并受到热烈的欢迎。

万历十二年(1584年),耿定理去世,他移居麻城。第二年派人送家眷回泉州,自己一人住在麻城芝佛院,致力于读书、讲学和著述,历十多年,完成《初潭集》、《焚书》等著作。收入《童心说》、《赞刘谐》、《何心隐论》及与道学家耿定向反复论辩而撰写《答耿中丞》、《答耿司寇》等书答、杂述、读史短文和诗共6卷。揭露道学家们的伪善面目,反对以孔子的是非观为是非标准,批判的锋芒直指宋代大理学家周敦颐、程颢、张载、朱熹。

万历十六年(1588年)夏天,李贽为芝佛院的常住客户和职业作家。书写到高兴处,索性剃发留须,故意摆出一副“异端”面目,俨然是个搞学术的老和尚,如此便是10年。部尚书刘东星亲自接他去山东写作;历史学家焦竑替他主持新书发布会;文坛巨子袁氏三兄弟跑到龙湖陪他一住三个月;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和他进行了三次友好的宗教交流;全国各大城市轮流邀请他去做访问学者。李贽一开坛讲学,不管哪座寺庙,还是深山老林,和尚、樵夫、农民、甚至连女子也勇敢地推开羞答答的闺门,几乎满城空巷,都跑来听李贽讲课。一下子,李贽成了横扫儒、释、民的学术明星。这对传统思想造成了强烈的冲击,被当地的保守势力视为“异端”、“邪说”,群起围攻,要把他驱逐出境。李贽旗帜鲜明宣称自己的著作是“离经叛道之作”,表示:“我可杀不可去,头可断面身不可辱”,毫不畏缩。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李贽应巡抚梅国桢之请 李贽作品 往山西大同,著《孙子参同》,修订《藏书》。秋,到北京,住在西山极乐寺,撰成《净土诀》,次年春天到南京,将自己的零星著作汇成《老人行》,并再度研究《易》,撰写《易因》,最后编订其巨著《藏书》。《藏书》共68卷,系纪传体史论,论述战国至元亡时历史人物约800人,对历史人物作出了不与传统见解苟合的评价,旨在反对儒学。如他赞扬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武则天是“政由己出,明察善断”的“圣后”。 

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在山东济宁编成《阳明先生道学抄》、《阳明先生年谱》。

万历三十年(1602年),礼部给事中张问达秉承首辅沈一贯的旨意上奏神宗,攻讦李贽。最终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在通州逮捕李贽,并焚毁他的著作。李贽入狱后,他坦然说道:“名山大壑登临遍,独此垣中未入门。病间始知身在系,几回白日几黄昏。”后来听说朝廷要押解他回福建原籍,他感慨地说:“我年七十有六,死以归为?”三月十五日,李贽留下一偈:“壮士不忘在沟壑,烈士不忘丧其元。”以剃发为名,夺下理发师的剃刀割断自己的喉咙而死,享年76岁。死后,马经纶把他收葬于北京通州北门外马寺庄迎福寺侧(现北京通州西海子公园内),今墓地尚在,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

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李贽的学生汪可受,以及梅掌科、苏侍御捐银钱为其树碑。据说“卓吾血流二日以殁,惨闻晋江,士庶甚闵,于晋江西仑作温陵先师庙,颇奉香火,后毁于兵燹。”

在1974年的批林批孔运动中,李贽又被当作尊法反儒的英雄,加以推崇,他的著作被划归“法家”。

李贽的诗词列表

  • 明代:李贽

    天生龙湖,以待卓吾。天生卓吾,乃在龙湖。龙湖卓吾,其乐何如。

    四时读书,不知其余。读书伊何,会我者多。一与心会,自笑自歌。

    歌吟不已,继以呼呵。恸哭呼呵,涕泗滂沱。歌匪无因,书中有人。

    我观其人,实获我心。哭匪无因,空潭无人。未见其人,实劳我心。

    弃置莫读,束之高屋。怡性养神,辍歌送哭。何必读书,然后为乐。

    乍闻此言,若悯不谷。束书不观,吾何以欢。怡性养神,正在此间。

    世界何窄,方册何宽。千圣万贤,与公何冤。有身无家,有首无发。

    死者是身,朽者是骨。此独不朽,愿与偕殁。倚啸丛中,声震林鹘。

    歌哭相从,其乐无穷。寸阴可惜,曷敢从容。

  • 明代:李贽

    君心未易知,吾言何恻恻。太言北海若,小言西河伯。

    缓言微风入,疾言养叔射。粗言杂俚语,无不可思绎。

    和光混俗者,见之但争席。浩气满乾坤,收敛无遗迹。

    时来一鼓琴,与君共晨夕。已矣莫我知,虽生亦何益。

  • 明代:李贽

    芍药庭开两朵,经僧阁里千声。木鱼暂且停手,风送花香有情。

  • 明代:李贽

    笑时倾城倾国,愁时倚树凭阑。尔但一开两朵,我来万水千山。

  • 明代:李贽

    解粽正思端午,怀沙莫问汨罗。且喜六龙下食,因知二妙堪多。

  • 明代:李贽

    元方既难为弟,季方又难为兄。如此食麋自可,何必白日飞升。

  • 明代:李贽

    我本老而好学,故随真人东行。两家并生才子,自然常聚德星。

  • 明代:李贽

    泗州说有大圣,金陵亦有元城。何似维明与公,并称二李先生。

  • 明代:李贽

    十八罗汉漂海,第一胖汉利害。失脚踏倒须弥,抛散酒肉布袋。

    犹然嗔怪同行,要吃诸人四大。咄,天无底地无盖,好个极乐世界。

  • 明代:李贽

    晋鄙合符果自疑,挥锤运臂有屠儿。情知不是信陵客,刎颈迎风一送之。

  • 明代:李贽

    不去看经念偈,却来神通游戏。自夸能杀怨贼,好意翻成恶意。

    咦,南无阿弥陀佛,春夏秋冬四季。

  • 明代:李贽

    一回飞锡下江南,咫尺无由接笑谈。却羡婆须蜜氏女,发心犹愿见瞿昙。

  • 明代:李贽

    富莫富于常知足,贵莫贵于能脱俗。贫莫贫于无见识,贱莫贱于无骨力。

    身无一贤曰穷,朋来四方曰达。百岁荣华曰夭,万世永赖曰寿。

  • 明代:李贽

    去年花比今年蚤,今年人比去年老。尽道人老不如旧,谁信旧人老亦好。

    秋菊总开旧岁花,人今但把新人夸。不见旧日龙山帽,至今犹共说孟嘉。

    去年我犹在阴山,今年尔复在江南。傍人错指前身是,一是文殊一瞿昙。

    花开于我复何有,人世那堪逢重九。举头望见钟山高,出门便欲跨牛首。

    袁生袁生携我手,欲往何之仍掣肘。虽有谢公墩,朝朝长在门。

    虽有阶前塔,高高未出云。褰裳缓步且相随,一任秋光更设施。

    天生我辈必有奇,感加雅意来相期。入门秋色上高堂,烹茶为具呼儿郎。

    欢来不用登高去,扑鼻迎风尊酒香。子美空吟白发诗,渊明采采亦徒疲。

    何如今日逢故知,菊花共看未开时。

  • 明代:李贽

    明朝七十一,今朝是七十。长而无述焉,既老复何益。

    虽有读书乐,患失又患得。患失是伊何,去日已蹉跎。

    患得是伊何,来日苦无多。聪明虽不逮,精神未有害。

    笔秃锋铓少,指柔龙蛇在。宛然一书生,可笑亦可爱。

    且将未死身,暂作不死人。所幸我刘友,供馈不停手。

    从者五七人,素饱为日久。如此贤主人,何愁天数九。

  • 明代:李贽

    南来北去何时了,为利为名无了时。为利为名满世间,南来北去正相宜。

    朔风三月衣裳单,塞上行人忍涷难。好笑山中观静者,无端绝寒受风寒。

    谓余为利不知余,谓渠为名岂识渠。非名非利一事无,奔走道路胡为乎。

    试问长者真良图,我愿与世名利徒,同歌帝力乐康衢。

  • 明代:李贽

    闻说澹然此日生,澹然此日却为僧。僧宝世间犹时有,佛宝今看绣佛灯。

    可笑成男月上女,大惊小怪称奇事。陡然不见舍利佛,男身复隐知谁是。

    我劝世人莫浪猜,绣佛精舍是天台。天欲散花愁汝着,龙女成佛今又来。

  • 明代:李贽

    楚国有一士,胸中无一字。令人读汉书,便道赖有此。

    盖世聪明者,非君竟谁与。所以罗盱江,平生独推许。

    行年五十一,今朝真死矣。君生良不虚,君死何曾死。

  • 明代:李贽

    我是君之友,君是我之师。我年长于君,视君是先知。

    君言吾少也,如梦亦如痴。去去学神仙,中道复弃之。

    归来山中坐,静极心自怡。大事苟未明,兀坐空尔为。

    行行还出门,逝者在于斯。反照未生前,我心不动移。

    仰天一长啸,兹事何太奇。从此一声雷,平地任所施。

    开口向人难,谁是心相知。

  • 明代:李贽

    太真终日语,东方容易谈。本是闽越人,来此共闲闲。

    君子有德音,听之使人惭。白门追随后,万里走滇南。

    移家恨已满,敢曰青于蓝。志士苦妆饰,世儒乐苟安。

    谓君未免俗,令人坐长叹。

李贽诗词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