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鹗的诗词(199首)
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文学家,浙西词派中坚人物。康熙五十九年举人,屡试进士不第。家贫,性孤峭。乾隆初举鸿博,报罢。性耽闻静,爱山水,尤工诗馀,擅南宋诸家之胜。著有《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等。
人物生平
早年生活
厉鹗生于康熙三十一年五月初二日(1692年6月16日),卒于乾隆十七年九月十一日(1752年10月17日)。先世居慈溪,后迁至钱塘。祖父大俊,父奇才,都是布衣。他排行第二,兄士泰,弟子山。他还在少年时,父亲就已去世,家境贫寒,全家人靠士泰卖烟叶为生。他因家庭生活所迫,几乎被士泰送进庙宇,后自己坚持不出家才作罢。
求知上进
生活虽然艰苦,但厉鹗的求知欲却很强。他刻苦用功,“读书数年,即学为诗,有佳句”。后来他又广泛涉猎,“于书无所不窥,所得皆用之于诗”。弱冠时,他从杭可庵游,可庵之子世骏小他4岁。他称可庵为先生,与世骏结为密友。他性格孤僻,不谙世事,但酷爱出游。每“遇一胜境,则必鼓棹而登,足之所涉,必寓诸目,目之所睹,必识诸心”。江浙山水,激发了他的豪迈诗情;迷人风光,丰富了他的美妙想象。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这位贫寒之子,迅速成长为一位诗人。
这位年轻的诗人,对社会现实似乎有所不满,而又无能为力。他觉得“与其作白眼以看人,何如问青天而搔首”,因此仿古人诗体,借游仙之咏来抒发自己的游思和感慨。康熙四十九年(1712年),厉鹗写了《游仙百咏》,不久又写了《续游仙百咏》。这两篇游仙咏清新飘逸,然而,诗人仍觉得言犹未尽。五十二年(1713年),他写了《再续游仙百咏》,“借文翰为遨游,真可谓尽名士之才情,极仙人之本色”,受到了朋友的赞叹。他自己也沾沾自喜道:“昔谢逸作蝴蝶诗三百首,人呼为谢蝴蝶。世有知我者,其将以予为厉游仙乎?”
教授学生
五十三年(1714年),厉鹗受聘来到了汪舍亭家,在听雨楼教授汪家的两个孩子:汪浦、汪沆。在这里,他受到了礼遇,饮食居住都得到了很好的照顾。汪家对孩子要求严格,厉鹗也极尽教师之责,认真授业。从五十三年到五十七年(1718年),他一直在汪家任师。在他的教授下,汪浦、汪沆学业大有长进。尤其是汪沆,后来也成为一位名士,并始终感激自己的恩师。
考中当官
五十九年(1720年),厉鹗参加乡试,考官是内阁学士李绂。在试闱中,李绂见到他的试卷,读了他写的谢表,感叹道:“此必诗人也!”立即录取。中举之后,厉鹗登舟北上,准备参加京城会试。此时,他年不到30,又是第一次入都,兴奋的心情可想而知。沿途他诗兴时发,写下了10多首诗。然而他沿途观光的兴趣似乎比会试中式的希望更浓。在《广陵寓楼雪中感怀》一诗中,他写道:“沉湎居翥主,浩荡游子意。平生淡泊怀,荣利非所嗜。哂笑讵云乐,明发难自弃。兹来扪空囊,翻为故交累。因思在家贫,忀徉尚高致。束书细遮眠,疏花香破鼻。纸阁无多宽,回隔飞尘至。因之问故园,南湖烦寄字。”
在京城,厉鹗的诗受到了侍郎汤右曾的赏识。厉鹗春闱报罢,右曾殷勤办酒,收拾卧榻,派人致意要将厉鹗请到家中。厉鹗得信后却不辞而别。次日,右曾迎请时,他早已远去。“说者服侍郎之下士,而亦贤樊榭之不因人熟”。在归途中,厉鹗写诗叹道:“一昔都亭路,归装只似初。耻为主父谒,休上退之书。柳拂差池燕,河惊拨刺鱼。不须悲楚玉,息影忆吾庐。”
结交文人
回到家乡后,厉鹗更加热衷于出游吟诗。随着诗名的传播,他与更多的文人结成了朋友,与周京、金志章、符曾、金农十分亲密,常常在一起作文字之会,赋诗为乐。扬州盐商马曰琯、马曰璐兄弟贾而好儒,“以古书、朋友、山水为癖”,家中藏书极富。文人名士纷纷来游,厉鹗也年年相访,成为马家的常客。在马氏小玲珑山馆里,他肆意探讨,阅读了大量的书籍。他与马氏兄弟、杭世骏等浙江诗人结为邗江吟社,唱和切劘,“觞咏无虚日”。雍正年间,全祖望路过杭州,与厉鹗、杭世骏等结交,也成为诗社之友。他们一起讨论经史,考证掌故,写诗唱和。从康熙末年到雍正初年,厉鹗在出游吟咏之余,撰写了《南宋院画录》8卷、《秋林琴雅》4卷、《东城杂记》2卷、《湖船录》1卷,并同沈嘉辙、吴焯、陈芝光、符曾、赵昱、赵信一起,共同撰写了《南宋杂事诗》7卷。
雍正九年(1731年),浙江总督李卫奉敕修《浙江通志》。厉鹗、杭世骏等28人受聘担任分修。在厉鹗、杭世骏等各位分修的努力下,《浙江通志》“越二年始削稿,又一年剞劂蒇事”。
再次落第
乾隆元年(1736年),浙江总督程元章举荐博学鸿词18人,厉鹗、杭世骏都列名其中。但是,厉鹗无意应试。全祖望特地从京师写信相劝,希望他“与堇浦诸君勉之”。 在朋友的劝告下,厉鹗再次赴京。在这科征士中,厉鹗的诗学是出类拔萃的。正如杭世骏所言:“是科征士中,吾石友三人皆据天下之最。太鸿之诗,稚威之古文,绍衣之考证穿穴,求之近代,罕有伦比。”可惜在考试中,厉鹗误将论写在诗前,再次落第。朋友们都为此叹息,他却淡淡地说道:“吾本无宦情,今得遂幽慵之性,菽水以奉老亲,薄愿毕矣。”
贫寒离世
厉鹗归乡后,因治生无术,贫病交加。乾隆二年(1737年)夏,他咳嗽气喘,历秋渐痊。五年(1740年),他移居东城,又患足疾。旧时的文人尽管生活艰难,却还有姬妾。六年(1741年),爱姬朱满娘病,厉鹗典质以偿药费,终因治疗无效,迁延至七年(1742年)正月去世。以后,厉鹗身体更加孱弱,不断地受着肺病、齿痛等疾的折磨。在此期间,他的生活靠朋友们馈赠、补助,勉强维持。因年老无子,马曰琯又资助他再次纳妾刘姬。但是,刘姬不安于贫困,不久便离他而去。
晚年的厉鹗尽管贫病多磨,著书立说却达到高潮。他有感于《辽史》的简略,采摭300多种书籍,写出《辽史拾遗》24卷。这部书有注有补,以旧史为纲,而参考他书,条列于下。凡有异同,都分析考证,加以按语。他常自比裴松之作《三国志》注。他还利用在小玲珑山馆里看到的大量宋人文集,并博引诗话、说部、山经、海志等书,撰写了《宋诗纪事》100卷。
厉鹗的诗词列表
-
清代:厉鹗
北来始作泛槎游,晚色苍苍望里收。
一线黄流奔禹甸,两涯残雪接徐州。
古今沉璧知无限,天地浮萍各自谋。
明日轻装又驴背,风前惭愧白沙鸥。
-
清代:厉鹗
富春县前江势奔,危楼如画俯山根。
林林人影向沙市,叶叶风帆下海门。
秋入遥空无寸翳,旱经焦土有千村。
田家正堕忧时泪,安得新酤倒瓦盆?
-
清代:厉鹗
秋光今夜,向桐江,为写当年高躅。风露皆非人世有,自坐船头吹竹。
万籁生山,一星在水,鹤梦疑重续。孥音遥去,西卢渔父初宿。
心忆汐社沉埋,清狂不见,使我形容独。寂寂冷萤三四点,穿过前湾茅屋。
林净藏烟,峰危限月,帆影摇空绿。随风飘荡,白云还卧深谷。
-
清代:厉鹗
心迹竟沈沦,空山閟古春。亭留唐野史,名在宋逋臣。
破壁全题字,双松一作薪。惟应千载上,愧煞瘦腰人。
-
清代:厉鹗
雨多常禁足,及此出郊看。风力暄犹劲,天容霁始宽。
波神青栎庙,田祖白茅坛。讵学怀砖俗,班春话好官。
-
清代:厉鹗
村舍留人眼,鱼梁枕水低。林长共澄映,云细得端倪。
山影鸣榔远,芦根下栫齐。闲心分物色,坐待日平西。
-
清代:厉鹗
落叶卷风雨,客愁仍去年。背镫三峡水,欹枕九江船。
预想他时话,须妨此夕眠。南湖烟翠色,应湿草堂前。
-
清代:厉鹗
望望石门县,秋烟路欲迷。村深忘远近,月出辨东西。
桑影过桥密,虫声傍水低。吾衰怯风露,敢后暝雅栖。
-
清代:厉鹗
鬓点吴盐。十年来去,苧剪征衫。千里莺花,几重烟水,一片云帆。
乡园试话情忺。有黛染、明湖镜奁。佛土茶香,渔村莼滑,好个江南。
-
清代:厉鹗
佳处曾探。量泉惠麓,踏藓灵岩。多少吴娃,明妆倚舫,玉面乘篮。
秧田竹屋芦帘。指归路、垂虹旧谙。瑟瑟波摇,弯弯月唱,好个江南。
-
清代:厉鹗
腊尾春缄。枫霞遍缀,梅雪相兼。新绿初成,软红不到,水国无炎。
女湖儿店程添。记苕霅、秋风挂帆。洲渚神仙,楼台烟雨,好个江南。
-
清代:厉鹗
湖傲山酣。绿蓑白雨,紫笋黄柑。蚕户新封,鸥乡近署,当了头衔。
兴来浪迹犹堪。访酒社、诗朋快谈。焦洞潮声,摄山月色,好个江南。
-
清代:厉鹗
平生惯向芜城客,吴丝暗斑双鬓。雪岭才高,青楼句好,那比前人疏俊。
吟朋胜引。爱款竹寻题,占花分韵。忽觉归心,一灯摇梦野鸥近。
湖山此时旧隐。玉壶凉万斛,红腻莲晕。江雨鸣篷,林风解缆,离绪满于潮信。
流连未尽。谢送我多情,熟梅芳酝。弹指秋清,重逢期定准。
-
清代:厉鹗
塔迥廊迥燕燕飞,送春人去恋斜晖。似嫌荦确侵罗袜,却要残红作地衣。
-
清代:厉鹗
阑压垣衣户网尘,嫩寒恻恻那禁春。一池好染罗裙水,只照梅花不照人。
-
清代:厉鹗
遥峰隐见黛眉攒,怪底春来无此寒。朋比熏炉风味浅,有人楼上倚阑干。
-
清代:厉鹗
仙山回磴重,酒楼空翠中。
霜落千门树,风清十庙钟。
夕阳东,越王安在?
鸦翻江上峰。
-
清代:厉鹗
芦根渺渺望无涯,雁落圆沙几点排?
明月堕烟霜着水,行人今夜宿清淮。
-
清代:厉鹗
落托华颠,栖泊频年。展心胸、都付山川。名区壮观,胜友奇缘。
约吊坡公,访纶老,谒焦仙。
鼍吼更传,龙抱寒眠。记霜崖、佛阁灯悬。诗囊点检,莫怪萧然。
但贮江风,贮江月,贮江烟。
-
清代:厉鹗
十二楼高,隐约轻云,全遮玉容。正帘衣半卷,斜支雪藕,香罗一握,乍敛春葱。
肤薄微揎,节圆渐露,独倚霞腮想像中。凉侵处,有退红衫袖,浅护西风。
欠伸在画屏东。见背后凝酥两欲融。更朱绳力怯,秋千齐挽,彩丝痕紧,端午深笼。
对脉慵抬,伤心小扼,笑学簪花运未工。新来瘦,问那人知不,跳脱旋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