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仪的诗词(21首)

上官仪

上官仪(约608~665年1月4日)字游韶,陕州陕县(今河南三门峡陕县)人,生于江都。贞观初,擢进士第,召授弘文馆直学士,迁秘书郎。唐高宗时供职门下省,颇受唐高宗和武则天的赏识。龙朔二年(662年),成为宰相。后来高宗不满武后跋扈,上官仪向高宗建议废后,高宗亦以为然,由上官仪草诏。武后涕泣陈请,事遂中缀,自此武后深恶上官仪。麟德元年(664年),上官仪被诛,家产和人口被抄没,其一子上官庭芝也同时被诛杀。中宗即位后,因上官庭芝女上官婉儿为昭容,对上官仪父子有所追赠,绣像凌烟阁,追封为楚国公。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上官仪自幼随父亲上官弘迁居江都(今江苏扬州)。大业十四年(618年),上官弘在江都之变中遇害。上官仪因藏匿得以幸免,为求避祸,自行披剃为僧。他研习佛典,精通《三论》,而且涉猎经史,善做文章。

累职拜相
贞观年间,上官仪得到扬州都督杨仁恭的器重,并入京参加科举考试,考中进士,被授为弘文馆直学士,累迁至秘书郎。当时,唐太宗常命上官仪起草诏谕,还让他参与宫中宴集,侍宴赋诗。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宰相房玄龄、褚遂良等人修成《晋书》。上官仪因曾参与《晋书》修撰工作,被改授为起居郎。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高宗继位,上官仪又升任秘书少监。

显庆元年(656年),唐高宗立五子李弘为皇太子,后任命上官仪为太子中舍人。

龙朔二年(662年),上官仪升任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成为宰相,又加银青光禄大夫,仍兼弘文馆学士。

含冤遇害
麟德元年(664年),皇后武则天引道士入宫,行厌胜之术,被宦官王伏胜告发。当时,唐高宗常被武则天压制,对她已有不满,意欲将她废为庶人,便密召上官仪商议。上官仪道:“皇后专横,海内失望,应废黜以顺人心。”高宗便命他起草废后诏书。武则天得到消息,向高宗申诉辩解。高宗又不忍废后,因怕武后怨怒,便道:“这都是上官仪教我的。”

同年十二月(665年1月),武则天指使亲信许敬宗,诬陷上官仪、王伏胜勾结废太子李忠,图谋叛逆。上官仪曾在李忠的陈王府担任谘议参军,与王伏胜一同事奉过李忠,因此遭到诬陷。不久,上官仪下狱,与儿子上官庭芝、王伏胜一同被处死,家产抄没。李忠也被赐死于贬所。从此,唐高宗大权旁落,朝政完全由武则天掌控。

上官仪遇害时,孙女上官婉儿尚在襁褓,与母亲郑氏一同被没入掖庭,充为官婢。她生性聪颖,逐渐得到武则天的重用,被引为亲信女官,掌管宫中制诰。

神龙元年(705年),唐中宗继位,上官婉儿被册为昭容。上官仪得以平反,追赠中书令、秦州都督、楚国公,并被以礼改葬。

人物评价

上官仪,一个与洛阳有着不解之缘的人,一个久居洛阳死于洛阳的人。他的名字很特别。"上官"这个复姓,好听,好记,高贵,神秘,许多武侠小说里的厉害角色,都姓上官。或许看到"上官仪"这个名字,不少人会联想到某个神秘帮派的最高首领,他面冷气傲,武功超群,只报名字,便吓得众人胆战心惊。然而,真正的上官仪却不会武功,他最擅长的是写诗、写奏折,舞文弄墨,精于案牍。

他写诗,没有李白的名气大,达不到妇孺皆知的程度;他从政,没有长孙无忌的威望高,最后还落了个身首异处。即便如此,他仍是一个真诚的诗人,一个被政治出卖的诗人。他创下的"上官体",对推动唐诗走向成熟,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勋。他赤胆忠心辅佐唐太宗、唐高宗,为救皇帝脱离困境,不惜押上性命!遗憾的是,他把宝押错了,把命搭上了。

历史没有刻意地去记忆上官仪的生日,却记住了他的死。古往今来,有的人死得很壮烈,有的人死得很古怪,上官仪就是一个死得很古怪的人。所以,他的卒年,历史记得很清楚,他的生年,历史记得很模糊。他生于公元608年前后,这正是隋炀帝杨广最丧心病狂的时候,在他的黑暗统治下,老百姓死的死,逃的逃,没有安生日子。上官仪的家乡在陕州,也就是今天的河南陕县,离洛阳不远,直接受隋炀帝淫威的辐射。这样,上官仪的生存环境很糟糕。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被人杀害了。好心人把上官仪藏到一座寺庙里,使他侥幸逃过了仇家的追杀。

后来,李渊父子率领农民起义军推翻了隋朝,建立了唐朝,解放了上官仪的家乡,上官仪这才结束了东躲西藏的窝囊日子。

童年的苦难经历,磨砺了上官仪的意志,使他拥有同龄人难以企及的成熟和智慧。他重拾学业,用心苦读,没几年便可写出漂亮诗文。乡邻们都说,上官仪真是个才子啊!才子在民间,而朝廷不知,是很遗憾的一件事情。上官仪不愿自己的才华被埋没,决定考官。贞观初年,唐太宗李世民执政,普通人要想当官,必须通过科举考试,进士及第者,才有当官的机会。那些考不中进士的人,顶多当个跑腿的差役,没有官职,不入品流。但要考中进士,谈何容易!每年的应试者都有数千人,最后被录取的,却只有寥寥数人,那可真是千里挑一,比如今的公务员考试难得多!当时的读书人,多是年年备考,考了又考,有的人连考十几次仍然不中,耗费了岁月,贻误了青春。所以有“五十少进士”之说,意思是说考中进士很难很难,以致50岁的进士还称得上“年轻”,还为“少年”,难怪有人感叹“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了。

上官仪一头乌发,远没到“白头”的年纪,他能考中进士吗?亲戚们都替他捏着一把汗。上官仪却一点也不紧张,他昂着头,挺着胸,踌躇满志,进了考场。没过多久,发榜了,上官仪榜上有名,考了个全国第3名,进士及第!这下子不得了,太宗皇帝御笔亲点,让他当了弘文馆直学士——如今我们所看到的《晋书》 ,就是上官仪在这个岗位上参与编修的,此为后话,这里撇过不提。且说唐太宗很快又提拔上官仪当了机要“秘书”,专管校对皇帝的诗文。上官仪成了最年轻的侍臣。唐太宗特别喜欢这个年轻人,每次宴会群臣,都要让他作陪。

上官仪的好运气来了!此后步步高升,俸禄越领越多,官职越做越大,及至唐高宗李治即位时,他又连升三级,先任秘书少监,再任西台侍郎,最后当上了世人瞩目的宰相!

当上宰相的上官仪,心里美滋滋的,看啥都觉得美丽,看啥都觉得有诗意,于是诗兴大发,经常写诗。他写得最多的,是洛阳城的黎明,是洛河边的美景。你可能会感到疑惑:唐朝的京城是长安,上官仪为何不写长安写洛阳呢?莫非洛阳有他最牵挂的人或物?看官有所不知,上官仪一生中最得意的黄金时光,大部分是在洛阳度过的。他钟情洛阳,实在是因为他与洛阳的缘分深,而这种缘分,又因他生命的句号画在了洛阳而加深了。话说唐高宗是个典型的“气管炎”(妻管严),他惧内惧得要死,皇后武媚娘咳嗽一声,都吓得他半天不敢说话。这武媚娘就是后来的则天女皇。传说她用毒辣手段害死了高宗的前妻王皇后和萧淑妃。或许是做贼心虚,她夜夜梦见这俩人化作厉鬼向她索命。为了睡得安稳,她就劝高宗换个“办公地点”,把朝堂从长安搬到了东都洛阳。上官仪身为当朝宰相,自然也跟着皇帝来到了洛阳。那天,他像往常一样上早朝。时近破晓,皇城外边静悄悄的。城门外的天津桥铁链高锁,要等到天明后才会打开。上官仪骑着马来到桥头的洛堤上,与百官们一起等候放行入宫。

几声鸟叫,划破了黎明前的寂静;几缕秋风,吹散了天边的一片乌云。月光皎洁,洒落点点银辉,洛河水波光粼粼,美丽动人。远处龙门山墨色如黛,令人浮想联翩。上官仪陶醉了。洛阳山水秀美,此般美景,在长安何曾见到过?他觉得有必要抒发一下澎湃于心的感情,于是略一沉吟,吟出一首诗:“脉脉广川流,驱马历长洲。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周围的官员们一听,哎哟,好诗!音韵清亮,宰相出口不凡!有那善于拍马逢迎的,当即找来笔墨纸张,将此诗认真记录。这首诗,就是《入朝洛堤步月》。

上官仪一生写诗无数, 《入朝洛堤步月》是其代表作。有人喜欢这首诗,认为它对仗工整,遣词清丽婉转,值得细细品味。也有人认为它缺乏深意,过于雕琢,属于面目死板的应制诗。上官仪的诗歌,确实大部分都属于应制诗。这倒不能怪他,实在是当时文坛风气使然。初唐诗人受齐梁文风影响,写诗时过于讲究声辞之美。唐太宗是个文学爱好者,对这点更是看得很重。在他的影响下,唐初的宫廷文学多局限于应制咏物的范畴。上官仪身为朝臣,难免受流习影响,所以他的诗作,多数有着奉命应制的呆板面貌。但与他同时代的诗人们相比,上官仪的诗歌还是可圈可点的。他避开了一般人言辞空洞、一味堆砌的毛病,注重细节描写,善于借景抒情。他以高度纯熟的白描技巧,把五言诗的写作方式大大地推进了一步,成为人们模仿取法的一种新的诗体,人称“上官体”。

“上官体”虽显呆板,但正因为有了一定的程式,使后来学诗的人有了范本可寻,却也承上启下,推动诗歌形式走向了规范。我们在欣赏李白诗歌狂放的同时,不妨品味一下“上官体”的严谨。

上官仪会写诗,是个诗人。但诗人只是他的第二身份,他的人生目标,是从政。可惜政治不是啥好东西,上官仪最后死在了“政治”二字上。

上官仪的诗词列表

  • 唐代:上官仪

    薰炉御史出神仙,云鞍羽盖下芝田。红尘正起浮桥路,

    青楼遥敞御沟前。倾城比态芳菲节,绝世相娇是六年。

    惯是洛滨要解珮,本是河间好数钱。翠钗照耀衔云发,

    玉步逶迤动罗袜。石榴绞带轻花转,桃枝绿扇微风发。

    无情拂袂欲留宾,讵恨深潭不可越。天津一别九秋长,

    岂若随闻三日香。南国自然胜掌上,东家复是忆王昌。

  • 唐代:上官仪

    木落园林旷,庭虚风露寒。北里清音绝,南陔芳草残。

    远气犹标剑,浮云尚写冠。寂寂琴台晚,秋阴入井干。

  • 唐代:上官仪

    湘渚韬灵迹,娥台静瑞音。凤逐清箫远,鸾随幽镜沉。

    霜处华芙落,风前银烛侵。寂寞平阳宅,月冷洞房深。

  • 唐代:上官仪

    桂香尘处减,练影月前空。

    定惑由关吏,徒嗟塞上翁。

  • 唐代:上官仪

    花轻蝶乱仙人杏,叶密莺啼帝女桑。

    飞云阁上春应至,明月楼中夜未央。

  • 唐代:上官仪

    禁园凝朔气,瑞雪掩晨曦。花明栖凤阁,珠散影娥池。

    飘素迎歌上,翻光向舞移。幸因千里映,还绕万年枝。

  • 唐代:上官仪

    步辇出披香,清歌临太液。晓树流莺满,春堤芳草积。

    风光翻露文,雪华上空碧。花蝶来未已,山光暖将夕。

  • 唐代:上官仪

    殿帐清炎气,辇道含秋阴。凄风移汉筑,流水入虞琴。

    云飞送断雁,月上净疏林。滴沥露枝响,空濛烟壑深。

  • 唐代:上官仪

    上路抵平津,后堂罗荐陈。缔交开狎赏,丽席展芳辰。

    密树风烟积,回塘荷芰新。雨霁虹桥晚,花落凤台春。

    翠钗低舞席,文杏散歌尘。方惜流觞满,夕鸟已城闉。

  • 唐代:上官仪

    玉关春色晚,金河路几千。琴悲桂条上,笛怨柳花前。

    雾掩临妆月,风惊入鬓蝉。缄书待还使,泪尽白云天。

  • 唐代:上官仪

    石关清晚夏,璇舆御早秋。神麾飏珠雨,仙吹响飞流。

    沛水祥云泛,宛郊瑞气浮。大风迎汉筑,丛烟入舜球。

    翠梧临凤邸,滋兰带鹤舟。偃伯歌玄化,扈跸颂王游。

    遗簪谬昭奖,珥笔荷恩休。

  • 唐代:上官仪

    上苑通平乐,神池迩建章。楼台相掩映,城阙互相望。

    缇油泛行幔,箫吹转浮梁。晚云含朔气,斜照荡秋光。

    落叶飘蝉影,平流写雁行。槿散凌风缛,荷销裛露香。

    仙歌临枍诣,玄豫历长杨。归路乘明月,千门开未央。

  • 唐代:上官仪

    熏炉御史出神仙,云鞍羽盖下芝田。红尘正起浮桥路,

    青楼遥敞御沟前。倾城比态芳菲节,绝世相娇是六年。

    惯是洛滨要解佩,本是河间好数钱。翠钗照耀衔云发,

    玉步逶迤动罗袜。石榴绞带轻花转,桃枝绿扇微风发。

    无情拂袂欲留宾,讵恨深潭不可越。天津一别九秋长,

    岂若随闻三日香。南国自然胜掌上,东家复是忆王昌。

  • 唐代:上官仪

    曙色随行漏,早吹入繁笳。旗文萦桂叶,骑影拂桃华。

    碧潭写春照,青山笼雪花。池牑风月清,閒居游客情。

    兰泛樽中色,松今弦上声。

  • 唐代:上官仪

    奕奕九成台,窈窕绝尘埃。苍苍万年树,玲珑下冥雾。

    池色摇晚空,岩花敛馀煦。清切丹禁静,浩荡文河注。

    留连穷胜托,夙期暌善谑。东望安仁省,西临子云阁。

    长啸披烟霞,高步寻兰若。金狄掩通门,雕鞍归骑喧。

    燕姝对明月,荆艳促芳尊。别有青山路,策杖访王孙。

  • 唐代:上官仪

    泬寥空色远,芸黄凄序变。涸浦落遵鸿,长飙送巢燕。

    千秋流夕景,万籁含宵唤。峻雉聆金柝,层台切银箭。

  • 唐代:上官仪

    漠漠佳城幽,苍苍松槚暮。鲁幕飘欲卷,宛驷悲还顾。

    楚挽绕庐山,胡笳临武库。怅然郊原静,烟生归鸟度。

  • 唐代:上官仪

    启重帷,重帷照文杏。翡翠藻轻花,流苏媚浮影。

    瑶笙燕始归,金堂露初晞。风随少女至,虹共美人归。

    罗荐已擘鸳鸯被,绮衣复有蒲萄带。残红艳粉映帘中,

    戏蝶流莺聚窗外。洛滨春雪回,巫峡暮云来。

    雪花飘玉辇,云光上璧台。共待新妆出,清歌送落梅。

    入丛台,丛台裛春露。滴沥间深红,参差散轻素。

    妆蝶惊复聚,黄鹂飞且顾。攀折殊未已,复值惊飞起。

    送影舞衫前,飘香歌扇里。望望惜春晖,行行犹未归。

    暂得佳游趣,更愁花鸟稀。

    且学鸟声调凤管,方移花影入鸳机。

  • 唐代:上官仪

    黄鹤悲歌绝,椒花清颂馀。埃凝写邻镜,网结和扉鱼。

    银消风烛尽,珠灭夜轮虚。别有南陵路,幽丛临叶疏。

  • 唐代:上官仪

上官仪诗词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