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觏的诗词(81首)

李觏

李觏(1009—1059),字泰伯,号盱江先生,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他生当北宋中期“积贫积弱”之世,虽出身寒微,但能刻苦自励、奋发向学、勤于著述,以求康国济民。他俊辩能文,举茂才异等不中,讲学自给,来学者常数十百人。李觏博学通识,尤长于礼。他不拘泥于汉、唐诸儒的旧说,敢于抒发己见,推理经义,成为 “一时儒宗”。今存《直讲李先生文集》三十七卷,有《外集》三卷附后。为纪念李觏,资溪县建有泰伯公园,塑有李觏雕像,李觏纪念馆正在建设之中。

主要成就

政治思想方面
李觏在政治思想方面,反对道学家不许谈"利""欲"的说教,认为"人非利不生"(《原文》),"治国之实,必本于财用"(《富国策》),提出了一些发展经济的办法,对王安石变法有直接影响。其诗歌内容,大多涉及政治得失,人民疾苦。构思遣辞,新颖独创,甚至有些奇特,出人意外。他在《论文》诗中写道:"今人往往号能文,意熟辞陈未足云。若见江鱼须恸哭,腹中曾有屈原坟。"可见他有意避免"意熟辞陈"而力求生新,别辟蹊径。他作诗师法皮(日休)陆(龟蒙)、以中兴诗道自命。如《获稻》、《乡思》、《苦雨初霁》、《读长恨辞》等诗,清新可诵。《方平》、《璧月》、《梁帝》、《送僧游庐山》、《忆钱塘江》诸绝句,王士□《居易录》以为"风致似义山"。但集中通体完善的诗并不很多。李觏的文章实较诗为佳。

诗作方面
李觏还是一位诗人。王士真在《居易录》中曾称赞李觏的《王方平》、《璧月》、《梁元帝》、《关僧还庐山》和《忆钱塘江》五首绝句“风致似义山”。对此《四库全书总目》也认为,除《梁元帝》一首“不免伧父面目,余皆不愧所称,亦可谓渊明之赋《闲情》矣。”他的诗“受了些韩愈、皮日休、陆龟蒙等的影响,意思和词句往往都很奇特,跟王令的诗算得宋代在语言上最创及酬和之作,但也写了不少有着充实的现实内容的诗篇。”“根生但为松,翼飞但为风。王侯尚可轻,道义本来重”(《寄怀》),字句质朴,语出自然,而重道义爵禄的情操,跃然纸上。“居官无藉手,选部岂知贤?廉善虽由己,亨通亦在天”(《送张评事》),揭露了当时吏治的黑暗。由于他关心国计民生,加上自己政治上的不得志,又长期生活在农村,所以,也写了一些批判时政,反映农民疾苦的诗,表现了他对现实的满和对人民的同情。“产业家家坏,诛求岁岁新”,“朱门仍奢侈,柴门转窭贫”(《村行》),“役频农力耗,赋重女工寒”(《感事》),抨击了官府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反映出阶级矛盾日趋激化的现实。他在《哀老妇》诗中,写一个有儿有孙的老妇人还要改嫁。什么原因呢“子岂不欲养?母岂不怀居?”都不是,而是因为“徭役及下户,财尽无所输”。这是一种多么凄惨的景象啊!
他的诗文,今存《直讲李先生文集》(又称《盱江先生全集》中华书局新出版的《李觏集》,即据此校点。)三十七卷,另有《外集》三卷附后。《宋史》卷四三二有传。

人物生平

天潢世胄的家世
李觏本姓相传姓潘,李姓是因他先祖南唐烈祖李昪为了统治的目的乱认祖宗造成的。说起他先祖李昪那可是一位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在那战乱纷飞的时代,李昪是一个孤儿,出身低微,因聪明伶俐又作战勇敢而被当时一位叫徐温的大将收养为干儿子,于是他将本姓名潘知浩改姓徐知浩。徐知浩有勇有谋,在近二十年的精心经营中击败诸多对手,逐步建立自己强大势力,并从杨氏吴国篡得帝位。初期改国号齐,后改为国号唐(又称南唐),并乱认唐玄宗为他的先祖,又改姓李名昪。从此他将徐知浩又改姓名为李昪。这位被后人称为南唐烈祖的李昪把南唐经营得很是有声有色,他采取轻徭役、劝农桑、兴科举、建书院等策略,促使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当时的南唐比起中原各国可以说是“世外桃源”。李昪有一位庶出的儿子叫李景芳的人。李景芳时封金吾卫国上将军,生有三子,老大官封五中丞、老二封为六府君,老三封七大夫,这三位儿子都居住在抚临上慕镇(今天的金溪秀谷镇)。这三位据李氏宗谱记载,他们自认为“吾固南唐之裔,皆为帝王之后,竟无尺土之封”,心中愤愤不平,并同当时三齐王有隙。于是,他们与外甥彭氏一同密谋发动兵变,临兵变时彭姓外甥临阵倒戈,引兵反攻,于是这场内讧胎死腹中。七大夫临行刑前发誓说:“吾子孙与彭氏婚者,吾不佑也”。六府君名昉“初无战志”,又看见形势不妙,就携妻带子匆匆忙忙连夜从上慕镇逃至当时南城县六十三都长山隐居。这就是李觏先祖家世历史的大略。所以北宋李觏文坛好友欧阳修称他为“天潢世胄”,应该不错。

自幼聪颖
李觏自幼聪明好学六七岁始“习字书”,十二岁就能写文章。十四岁父亲去世,母亲“垦阅农事,夜治女功”(《先夫人墓志》),得免冻馁之苦。服丧三年,十七岁始出外游学。二十岁以后,文章渐享盛名。

科举受挫
李觏也象其他读书人一样,想通过科举,登上仕途,干一番事业。但是,他在科举仕进的道路上却一再受挫,未能如愿,自叹“生处僻遐,不自进孰进哉!”景佑年间,他步行到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寻求仕进之途,毫无结果而归。次年,参加乡举,又名落孙山。庆历元年(1041),应茂才异等科,有旨召试。李觏入京,又未中选,在京城“忧愁经岁”,抑郁不乡。遭受这几次打击之后,遂无意仕进,隐居著述。南城立学,被聘为郡学之师。创立盱江书院,教授自资。

创建书院
李觏屡试科举不第,以教学为生,创建"盱江书院",从学者常有数百人。后经范仲淹推荐,任太学助教、直讲,卒年五十岁。北宋时期的江西学风重经世致用,这一学风,由欧阳修倡之于前,王安石得君行道于后,而李觏则是处于其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思想代表。

重经世致用
他的许多思想给予范仲淹"庆历新政"理论上的支持,又是后来王安石"变法"的思想渊源。由于重经世实用,在经学卜李觏颇重《礼》学,《周礼致太子论》五卜-篇是其"通经致用"的理沦代表作,王安石后来作《周礼新义》不无影响。由于重实用,所以李觏反对孟子,著有《常语》以驳孟子思想,反对所谓的"重义轻利",认为"焉仁义而不利者乎?"(《李觏集·原文》)成为宋学中"非孟"思潮的驱者。学术上以儒学为宗,反对佛、道二教,是庆历之际排佛、道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李觏著作有《盱江文集》,今有校勘标点本《李觏集》,其中《礼论》、《周礼致太平论》和《庆历民言》等是其思想和学术的代表作。

不拘旧礼
李觏博学通识,尤长于礼。他不拘泥于汉、唐诸儒的旧说,敢于抒发己见,推理经义,成为“一时儒宗”,四方学子前来就学者常数十百人,曾巩、邓润甫等都是他的学生。后得范仲淹、余靖等推荐,皇祐二年(1050),旨授将仕郎,试太学助教。嘉祐二年(1057),用国子监奏,召为太学说书如故。嘉祐四年,令其权同管勾太学。因迁葬祖母,请假还乡。八月卒于家。

人物评价

李觏一生以教授为业,乡曲俊异从而师之,东南闻风至者常数千人,同郡曾巩、邑邓润甫(北宋名臣)皆其弟子。其终生从事理学研究,所学以推明圣经为本,不泥于汉唐诸儒之说,鉴古论今,著书立言,学识渊博,成就显著。李觏思想进步,针砭时弊,积极主张改革旧制,是“庆历新政”理论上的支持者。所著大都是愤吊世故,警宪邦国的政论,被当时誉为“医国之书”。范仲淹读其所著,荐于朝,称其讲论六经,辨博明达,释然见圣人之旨,著书立言有孟子、扬雄之风,并上其所著。在李觏著述中,“《潜书》、《广潜书》、《礼论》、《周礼致太平论》、《庆历民言》以及《富国》、《安民》、《强兵》等策,反映了他的政治、经济、法制、军事等主张,《易论》和《明堂定易图序》(《李觏集》前言)”他的思想观点得到当时众多有识之士的赞同,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共鸣,影响巨大,震动朝野,成为后来王安石变法的理论基础。前有古人,后有来者。时光如赤溪长流,风月与青山依旧。然而,往事如烟,物非人杳。风月亭,亭以人名,古往今来慕者如云。观景凭吊,睹物思人,扼腕长叹。骚客诗云:“惟昔有鸿儒,其甫曰泰伯。语言妙天下,酌古漱琼液。上排周孔大,下接苏黄席。雄辞奋经术,异端拒老释。构亭集生徒,此焉寄朝夕。平芜弥漫青,溪水迥环赤。风月留光霁,溪山表明德。我行购遗踪,世远不可稽。我诵明堂书,山亭水悠悠”。明代邑人王材亦赋诗云“独抱遗经草满庭,竹风梧月对南屏。桃花流水年年在,谁向寒溪面客星?”寄托了对先贤的无限追思。

为纪念李觏,资溪县建有泰伯公园,塑有李觏雕像,李觏纪念馆正在建设之中。

李觏的诗词列表

  • 宋代:李觏

    长疑佛界中,天女来行乐。为怕山风寒,仙衣尽重著。

  • 宋代:李觏

    君门若无禄,陈编孰能读。公庭若无法,秽德谁不足。

    煦煦儒者言,沈沈小人腹。伤心勿复道,拂弦寄清曲。

  • 宋代:李觏

    靡靡步康衢,喋喋问流俗。谁将今日财,愿易来世福。

    休论身善恶,佛眼重金玉。

  • 宋代:李觏

    得志万罪消,失志百丑生。谁云王路宽,枯槁不敢行。

    出言到口角,缩舌悔恨并。自省犹若此,况乃蚩蚩氓。

    故知当今贤,未有非簪缨。

  • 宋代:李觏

    群阴侮阳德,雨阵春嘈嘈。白晓惨成夜,瓦口生飞涛。

    凝云列山鞘,冷气攒衣刀。径闹有松竹,庭卧唯蓬蒿。

    花淫得罪陨,莺辩知时逃。隰苗出水短,木菌随日高。

    微吟雅于乐,快饮甘如膏。朱曦待未见,天盖空牢牢。

  • 宋代:李觏

    吴台玩春锁春色,雨刷花光入龙国。田边大树啼老鸦,野云痴醉寒查牙。

    年华欲住风雷恶,兰脸知秋泪先落。时荣时谢无了时,扶起混沌须神医。

  • 宋代:李觏

    朝闺入有籍,疏远难见君。世眼不识道,贫贱无高文。

    兰蕙生同草,鸿鹄心在云。赠子喜别离,儿女安得闻。

  • 宋代:李觏

    高僧不出院,屏画三笑图。客子倦游者,欲去复踟蹰。

    古人骨朽不可追,今人相见如古时。人间触事入吾笑,何必门前有虎溪。

  • 宋代:李觏

    女色无定美,宠至美则多。士才无定称,用显称巳过。

    长安小家子,粲粲秋池荷。性慧不觉耻,母怜不加诃。

    出户一囊麝,见人双眼波。情动笑难止,语娇音屡讹。

    都人口如沸,观者踵相摩。因缘幸充选,恩泽成偏颇。

    少费万金珠,一呼千绮罗。佯愁惨白日,猛唾倾天河。

    东邻有贤女,春绿涵脩蛾。花艳不裁剪,玉光无切磋。

    自小固闻礼,藏头岂知他。亲戚尚未见,媒官当奈何。

    过时谁问访,生世就蹉跎。岂不有配偶,市里或山阿。

    岂不有奉养,舂饎与机梭。列女不得传,乐府无人歌。

    容华日衰落,涕泣坐滂沱。富贵易脩饰,贫贱多笑呵。

    柳下无仲尼,小官终灭磨。进退在勇决,迟疑两皆蹉。

    退当事奇伟,夙驾追雄轲。进当取势位,健笔为干戈。

    胡然守一节,独自埋随和。

  • 宋代:李觏

    平生尚倜傥,壮大苦摧折。主人能结纳,佳境为铺设。

    渺杳东江来,谽谺暮云裂。倡女稍多艺,市酒且供啜。

    侠气复何聊,心朋幸相悦。解冠从放荡,大呼谁挽掣。

    咄哉千里足,嗟乎三寸舌。海物唤龙取,天葩令鬼折。

    艳唱声非雅,戏谈理当谲。帷房笑私昵,闾巷嘲琐屑。

    更鼓莫催睡,夜风才去热。俗士鲜大志,于今重小节。

    内行豕在泥,外貌犬伏绁。吾侪古豪杰,方寸浴日月。

    被谤肯自疑,为欢顾犹拙。放饭彼不惭,使我无齿决。

  • 宋代:李觏

    智者在不惑,君子贵知几。彼昏有耳目,无能辨是非。

    蜀犬尽鸣吠,羲轮自光辉。古人不可作,垂涕沾吾衣。

  • 宋代:李觏

    主人渴良马,仆夫念驽骀。行迟追易及,力少牵易来。

    时闻千里足,百箭攒其怀。主人虽欲买,众口大悠哉。

  • 宋代:李觏

    虾蟆尔奚为,閤閤搅人耳。在官不为官,在私无私事。

    徒将一寸口,日夜相鸣吠。岂能劖语言,且欲噪梦寐。

    何者孔稚圭,爱之如鼓吹。谁论正与淫,各自有知己。

  • 宋代:李觏

    佛迹空在兹,佛心无处所。寻迹以求之,似学邯郸步。

  • 宋代:李觏

    日出百鸟喜,羁人懒举眸。长恨年光缓,禄养未可求。

    若至年光过,高堂又白头。羲和君有知,奈我心悠悠。

  • 宋代:李觏

    梵教一来东,群心日归向。土石至无情,也作披缁状。

  • 宋代:李觏

    尝闻有为法,佛说如梦幻。胡然窣堵波,香花耀凡眼。

  • 宋代:李觏

    东君此去几时来,雪里梅根待暖回。莫似仙家寥落甚,蟠桃千岁始重开。

  • 宋代:李觏

    行行四月晦,絺绤未能裁。天气疑无定,春寒恐再来。

    袭衣从汗浃,交扇取风回。野秀深成黑,炉薰冷作媒。

    年高情已淡,俗薄意多猜。李杜今何在,芳樽谁与开。

  • 宋代:李觏

    良友嗟尘网,相期物外游。求珠非赤水,不死是丹丘。

    机上麟交擗,樽中蚁乱浮。仙家一度醉,人世几千秋。

    药气多留鼎,茶香细出瓯。尧人方旷荡,容易学巢由。

李觏诗词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