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介绍
民國二十年代初期,台灣處於日據時代末期,本村因盛產樟腦油(據傳本校學區之馬鞍寮腦館的產量為當時全球之冠)、香蕉等高經濟作物,人口漸聚而成部落。民國二十三年本村前賢何林連先生重視教育,認為富先治愚,治愚先辦學,乃糾集村民集資於現今中和橋橋頭處建築竹造教室一間,設立「私立抽藤坑國語講習所」並由其姪何德福先生教授日語,隔年招生,複式教學,雖為私立但仍受「新社公學校」管轄,是為本校教育之濫觴,該講習所即為本校之前身。 二次大戰日本戰敗,台灣恢復祖國,講習所亦為之停辦,但本村先人仍感教育的重要,因此商請張煥春先生教授漢文年餘。 民國三十五年九月一日政府將原講習所納編,正名為「水底寮國民學校抽藤坑分班」,由林伯郎先生從事複式教學,隔年招生。 民國三十九年八月九日水底寮國民學校的福興分校奉準獨立,稱為「大林國民學校」,本校因地緣關係改隸該校,並易名為「大林國民學校中和分校」,由林伯郎先生擔任分校主任。 民國四十年五月購置山田(現今校址),歷兩年餘,終在四十二年竣工,興建丁字磚木造教室二間是為本校現址上最原始教室。 民國四十五年九月二十六日本校奉准獨立,正式定民為「台中縣中和國民學校」,派劉建喜先生為首任校長,林伯郎先生為教導主任。 民國四十八年八月七日,台灣中部發生災情慘重的「八七水災」,本校亦難倖免;山洪爆發,大水滾滾而來,沖毀木造教室,村民的心血,亦化為烏有。幸經村民發起義務勞動整理校園及政府出資復健三間竹造教室,絃歌方得不綴,學子得以繼續上學。 民國五十七年八月一日,為消除升學惡補,廢除初中聯考,實施了九年國民教育。學校更名為「臺中縣新社鄉中和國民小學」,校名延用至今。 民國九十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台中縣市合併,正式定名為「台中市中和國民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