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概况
安阳师范学院是一所以教师教育为主的省属普通高等学校,位于世界文化遗产——殷墟所在地、中国八大古都之一的安阳市,迄今已走过了百余年的办学历程。
学校的前身是始建于1908年的彰德府安阳师范传习所。此后经过数度整合、曲折发展,1949年7月被平原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平原省立安阳师范学校,1958年改建为河南省安阳师范专科学校,1978年经国务院发文恢复为安阳师范专科学校校名,2000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升格为安阳师范学院。2011年学校被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为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单位。
办学条件
学校占地1909亩,建筑面积81.8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1.4亿元,图书文献202万册。
师资力量
学校现有教职工1335余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433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教师824人。
学科门类
学校现设18个学院,2个教学部,1个继续教育学院,1个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和1所独立学院。开设1个硕士专业、60个本科专业,涵盖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教育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9个学科门类。学校面向全国招生,现有普通全日制在校生25000余人。
教学科研
学校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省级精品课程8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5门、省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省级教学名师1人。学校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中心工作,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理念,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英语竞赛、“挑战杯”等赛事中屡获佳绩,本科生就业率和硕士研究生考取率处在省内同类院校前列。2007年11月,学校以同类院校并列第一的优异成绩顺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2008年以来,学校共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58项,其中国家自科基金30项,国家社科基金10项,教育部项目21项,有156项科学研究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出版学术著作182部,发表学术论文3851篇,其中核心期刊以上1434篇。先后建成河南省重点社科研究基地(中原文化研究中心)、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河南省汉语国际推广基地、河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个(甲骨文信息处理、中美智能信息处理)、河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甲骨学与殷商文化研究中心),设有河南省硅材料·光伏产业院士专家工作站、河南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能源光伏并网发电)、安阳市医药化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阳市数字化甲骨文工程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公开出版的《殷都学刊》为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刊,发行到世界数十个国家和地区,2012年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名栏建设工程。
经河南省学位委员会批准,我校为开展双学位教育试点工作学校。目前,我校开展双学位试点工作的专业共有6个,分别是数学与应用数学、教育学、英语、会计学、法学、汉语言文学。双学位教育是指本科学生在修读本专业期间,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获准兼修本专业以外的跨学科门类的另一专业,在规定时间内修满规定学分,完成有相应学术水平的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并通过答辩,获得 “双学位证书”的培养模式。
奖励资助
奖学金类:我校设有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学校奖学金等多项奖学金,总金额500多万元。(1)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不分等级每人奖励8000元。(2)国家励志奖学金:获奖学生不分等级每人奖励5000。(3)学校奖学金:评选比例为学生人数的4%,获奖学生不分等级每人奖励2000元。
助学金类:我校设有国家助学金、勤工助学补助等多项资助,总金额近1800万元,受助面达学生总数的30%。(1)国家助学金:具体标准分三档,分别为每生每年3500元、3000元和2500元。(2)校内勤工助学金近60万元。
就业考研
学校始终把人才培养质量视为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在校生思想活跃、勇于创新,综合能力强。本科生就业率和硕士研究生考取率处在省内同类院校前列。目前,10万余名毕业生活跃在教育、文化等多个领域,以良好的政治素质、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为地方基础教育、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对外合作
学校充分利用地域特色,发挥文化传承创新优势,大力服务国家文化战略,把汉语国际推广与学科建设相结合、与科学研究相结合、与学校对外开放相结合、与教师培训相结合、与平台建设相结合、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在汉字文化研究、汉字文化海外传播、汉字文化体验等方面探索出一套成功的经验。近年来,先后派出120多名教师、志愿者到美国、德国、意大利、泰国、约旦、尼泊尔等国进行汉语教学,并与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大学、荷兰学院等国外高校进行实质性合作办学。
周边环境
学院位于安阳市弦歌大道,校园环境幽雅,教学设备先进,文体设施完备。学院所在地安阳市位于河南省最北部,地处晋、冀、豫三省交汇处,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107国道经由安阳通过,交通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