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理工大学始建于1909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矿业高等学府和河南省建立最早的高等学校。现已发展成为一所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理、工、管、文、法、经、教、艺、医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是河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共建高校和河南省重点建设的骨干高校,2012年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学校面向全国招生,具有招收外国留学生资格。现有博士、硕士研究生、本科生等普通日校在校生36000余人,成人教育在校生20300余人,高等职业学院在校生5000余人,应用技术学院在校生650余人。
学校坐落在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河南省
焦作市,北依太行,南临黄河,与省会
郑州毗邻,交通便利。焦作厚重的历史文化和秀美的自然山水,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优良的人文与社会环境。在学校办学历史上,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地质学家翁文灏、工矿泰斗孙越崎和张仲鲁、张清涟、丁观海、张伯声、邓曰谟、李钟美等众多留美学者先后出任学校领导职务或教授,引领学校承载起培养工矿高级技术人才的历史责任,为民族工业振兴、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作出了特殊贡献。历经时艰,学校铸炼形成“自强不息,奋发向上”办学精神、“育人为本,崇尚学术”办学理念、“明德任责”校训、“好学力行”校风、“严慈,严谨,严格”教风、“勤勉求是”学风和“勤奋务实,爱国爱校”办学传统等核心价值理念,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学校占地面积4000亩,建筑面积120万平方米,设施功能齐全、环境优美,是省级园林单位。学校设有27个学院和万方科技学院(独立学院)。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0亿元,建有网络中心、电教中心、计算中心、工程训练中心和电工电子、物理、语言实验中心等42个实验中心(室),1座地球科学馆。图书馆藏书240万册,另有电子图书资料273万种,各类中外文文献数据库50余个,全面实行自动化管理,获得省高校图书馆现代化技术应用评估优秀评价。学校是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城市节点单位,校园网覆盖全校各个区域,获教育部“高等教育信息化先进单位”和“互联网应用创新开放平台示范基地”。学生公寓和食堂分别被评为河南省高校“示范性学生公寓”和“示范性学生食堂”。拥有3座标准田径运动场、各种球类运动场和大学生活动中心等完善的文化体育设施。
学校设有4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8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具有硕士推免权和开展本硕连读、硕博连读资格,享有工商管理硕士(MBA)招生权,具有以毕业研究生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并在17个工程领域招收培养工程硕士;75个本科专业,覆盖9大学科门类。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名师荟萃,鸿儒云集,拥有专任教师1886人,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者733人,两院院士9人(含双聘),长江学者和省特聘教授等18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省管优秀专家、省教学名师、省(部)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和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80余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33人;还外聘200余名国际国内著名学者、专家、院士担任兼职教授。
学校始终坚持“一切为了学生成长成才”和“重基础、重实践、重创新、重品德”的教育教学思想,实施“质量立校”战略,在不断强化本科教学中心地位的同时,强力发展研究生教育,构建特色鲜明的本科教学工作新体系,教学基本建设成果丰硕。近年来,先后建有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4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0个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3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6门国家级精品课程等47个国家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7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省级教学团队、16个省级特色专业、24门省级精品课程等74个省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承担国家和河南省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80多项;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3项,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58项。近三年出版包括国家、省部规划教材155部,1部国家级精品教材,22部国家、省级优秀教材。2012年,学生获得国家和省部级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164个,获得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孙越崎奖学金等全国性奖学金1060人次。毕业生就业率连年位居全省高校前列,2012年度荣获“河南最具就业竞争力示范院校”、“河南省普通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高校科研实力与考生择校”2012年高考招生咨询大型公益系列活动优秀组织奖。
学校坚持“科研与教学并重”办学指导思想,大力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培育特色学科品牌,拥有21个省一级重点学科,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和教育部、国土资源部、国家安监总局、国家体育总局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人文社科研究中心38个;拥有安全技术工程、直线电机理论及应用、精密工程、应用数学等31个校级研究所。
学校长期坚持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着眼服务能源工业和地方经济建设,着力开展科技创新,在若干领域取得了一批高水平创新性成果。近5年来,学校累计获得科研经费近8.0亿元;年度获国家“973”或重大科技攻关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72项,科研总经费超2.72亿元;完成省部级各类项目和企事业单位委托技术服务与技术开发项目400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20项,自主研发20多个专利产品在全国各大煤业集团及石油企业广泛应用,科技创新能力与学术水平显著提升。
学校是河南省较早实行开放办学的高校之一,秉承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开放办学理念,实施“开放发展”战略,积极融入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先后与美国、英国、俄罗斯、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爱尔兰、日本、韩国等20多个国家地区的50余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国际学术活动蓬勃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学术交流和文化融合,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日益提高。
在百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共为国家培养15万余名高级专门人才。绝大部分毕业生成为所在单位的骨干,有不少人成为知名的专家、学者、院士或担任省、市和大型企业的领导职务。他们在不同岗位上施展才华,建功立业,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时代进步的重要力量。
百年理工、世纪风华。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的河南理工大学,正按照学校第一次党代会和“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描绘的宏伟蓝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全面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创新能力,奋力开创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建设新局面,谱写无愧于民族的时代华章。
周边环境
学校坐落在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河南省焦作市,北依太行,南滨黄河,与省会郑州毗邻,交通便利。
焦作厚重的历史文化和秀美的自然山水,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优良的人文与社会环境。
焦作市地处豫北怀川平原,北依巍巍太行,南临滔滔黄河,这片捏土于掌,道生澧泉的肥沃土地,地灵人杰,物华天宝,人才辈出,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
怀川大地,山阳之土的富饶宝藏的养料,丰实文化知识的乳汁,膏腴山川的摇篮,培育一批不拘一格的历史人物——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哲学家及诗人、文豪、画家等。他们在成就国家大事或科研成就或文学艺术业绩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千秋功名。他们为民族、为国家、为正文、为探索科学艺术和健身之道的奥秘呕心血,献生命而所不辞的精神,使我们倾心仰慕,世代相传,永世不忘。
卜 商(公元前507-?年) 字子夏,春秋末晋国温(今温县)人,为孔子门下七十二贤之一,“死生由命,富贵在天”天命论的创始人,在治学上提出“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等观点。为孔子著作的传世人,他的《诗序》被后人视为不朽之作。
山 涛(205-283年) 字巨源,河内怀(今武陟西小虹村)人,西晋大臣,学者,“竹林七贤”之一。曾任吏部尚书,其推荐人才的“山公启事”被后人赞许。著有文集,已佚,今有辑本。
向 秀(约227-272年) 字子期,河内怀(今武陟西尚村)人,魏晋时期哲学家、文学家,擅长诗赋,“竹林七贤”之一。曾注释《庄子》。《思旧赋》颇有名,作品多散佚。
王弼(226-249) 字畏嗣,魏山阳(焦作)人,“正始名士”之一,对《老子》、《易经》很有研究。提出了以“贵无”为主的玄学体系。其所注的《易经》、《老子》现所盛行。
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司马氏家庭 从司马懿(河南省温县人)始,祖孙三代,是我国三国的著名军事家、政治家。
司马懿,出身士族。初为曹操主簿,多谋略,善权变。后任太子中庶子,为曹丕所信重。魏明帝时,任大将军,多次率军对抗诸葛亮,为魏重将。曹芸即位,他和皇族曹爽受遗诏辅政,嘉平元年,杀曹爽,专国政。死后,其子师、昭相继专权。后追为宣帝。
司马师,懿的长子。继其父为魏大将军,专国政。嘉平元年废魏帝曹芸,立曹髦。次年病死,其北司马昭继为大将军。后追为晕帝。
司马昭,懿的次子,继其兄司马师为魏大将军,专国政,并日谋代魏,魏帝曹髦曾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甘露五年,杀曹髦,立曹奂为帝。景元四年,发兵灭蜀汉,自称晋公,后为晋王。死后数月,其子炎代魏称帝,追昭为文帝。
司马炎,即晋武帝,晋朝的建立者,司马昭之子。咸熙二年继昭为相国、晋王,不久代魏称帝。
咸宁六年灭吴,统一全国。在位时,规定按官品高低占田,并准许依官品荫庇亲属和占有佃客、衣食客,不纳赋税,加强了门阀制度。又大封宗室,种下其后皇室内讧的根源。生活荒淫。死后不久,全国就重新陷入分裂混战的局面。
"布衣王子"朱载堉(1536-1611),是我国明代一位杰出的音乐家、数学家和天文历算家。生于怀庆府河内县(今河南省沁阳市)城王宫,是明代郑藩的一位世子,明太祖朱元璋的九世孙。
朱载堉从小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八岁就能吟诗。据清代康熙三十二年《河内县志》记载:"朱载堉儿时即悟先天法,稍长,学无师授、辄能累黍辨黄钟。"他年轻时就立志要"述家学,承父志",在他父亲和外舅祖何瑭的影响教育下,精心研究学问。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他写出了自己的处女作《瑟谱》;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律历融通》一书问世;时隔三年,也就是公元1584年,他又完成了科学名著《律学新说》,第一次提出了十二平均律的理论及计算方法,这是我国,也是世界音乐文化史上的一个光辉的创造,比西方人发明此律要早一百多年,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光荣和骄傲!
朱载堉不仅是十二平均率理论的提出者,也是这一理论的第一个实践者。他根据十二平均率的理论反复研制、创制出了世界上第一架发音准确的乐器--"弦准",这就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理论的正确性与科学性。现在他的十二平均率的理论已在世界各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围绕十二平均率的计算问题,他还首创了用珠算开平方,解决了不同进位制的换算方法。在天文历法方面,他还精确地计算出了回归年的长度值,测定出了当时
北京的地理纬度和地磁偏角,其精确程度和现在用科学仪器测算的基本相同。在舞蹈艺术方面,他不仅确定了较为完备的"舞学"的理论,而且还规定了有关舞蹈的内容,描绘出了较为详尽的舞图和舞谱。
他一生著述很多,除上述和已收入他的名著《乐律全书》里的著作之外,主要的还有:《韵学新说》、《先天图正误》、《律吕正论》、《嘉量算经》、《圆方勾股图解》、《律吕质疑辨惑》等。
国外科学家认为,朱载堉是中国的"文艺复兴"式的伟大科学家。
许衡,元代杰出的政治家、教育家、天文学家、思想家,河内李封(今河南省焦作市李封村)人.官至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监祭酒。他是元代初期的名臣,也是一位著名的学者。他鉴于当时干戈扰攘,民生凋敝的势态,一再向元世祖建议要重视农桑,广兴学校,以"行汉法"作为"立国规模"。他说:"古今立国规模,虽各不同。然其大要,在得民心。而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必行汉法,乃可长久。故魏、辽、金能用汉法,历年最多。其他不能用汉法者,皆乱亡相继。史册具载,昭昭可见也。"从而可知,许衡的政治理想是要实行儒家的仁政以获得民心。至于获得民心的关键,则在于实行"汉法"。由于这一"立国规模"的确定,中原广大地区社会秩序得到恢复,生产得到发展,人民生活得到安定。许衡还与刘秉忠、张文谦等一起定官制、立朝仪,对元初政局稳定、经济生产的恢复起了积极作用。许衡长期担任国子监祭酒,主持教育工作,承宣教化,不遗余力。许衡以"乐育英才,面教胄子"为宗旨,故其门下不仅有大批汉族学生,还有不少蒙族弟子。他施教的原则是"因觉以明善,因明以开蔽",即循循善诱,潜移默化。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许衡奉元世祖之命,负责培养一批蒙古贵族子弟,在他的辛勤教育下,这些不懂汉文的青年也都成为"尊师敬业"的优秀儒生。其中有不少人,后来"致位卿相,为一代名臣"。许衡对待学生"爱之如子",从生活到学习无不关怀备至。他对待自己则从严要求,"夜思昼涌身体力行,言必揆诸其义而后发"。因此,在许衡的熏陶教育下,"数十年间彬彬然,号称名卿士大夫者,皆出其门下矣。"所以,许衡通过传道授业,对于汉、蒙文化的融合和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许衡精通天文、历算。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元世祖"以海宇混一,宜协时正日",故须摒弃沿用已久舛误甚多的金代(大明历)而创制新历。于是,遂命许衡"领太史院事",全面负责这一工作,并以王询、郭守敬为副,共同研订。经过全们的积极努力,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终于完成了这一艰巨复杂的任务。在此期间,许衡以年届七旬的高龄,辛劳擘划,艰苦备尝。创制了简仪、仰仪、圭表、景符等天文仪器,在全国各地修建27所观测台,进行实地观测。制订了《授时历》。他用近世截元法代替了上元积年法,并推算出了365. 2425日为一年,这个结论,比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的实际数字只差26秒,比欧洲著名的《格列高利历》还要早三百年。《授时历》使用的时间,前后达363年(公元1281年~1644年)之久,是我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一部历法,是我国历法史上的第四次重大改革。明初著名学者宋濂赞扬许衡等的功绩说:"至元十三年,世祖诏前中书左承许衡、太子赞善王恂、都水少监郭守敬改订新历,……自古及今,其推算之精,盖未有出于此者也。"这是十分中肯、公允的评价。许衡对程朱理学的造诣也是很深的,对程朱理学的研究有其独到之处,提出了"命""义"之说。许衡精研程朱理学而不拘泥,提出了著名的"治生论。"他说:"言为学者,治生最为要务。"许衡是元代儒学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人。元代有人赞扬他说,"继往圣,开来学,功不在文公下。"明代大儒薛 则称为之"朱之后一人"。其著述有《许文正公遗书》八册十二卷传世;《元史》有传,述其生平历程,《宋元学案》有《鲁斋学案》,记其理学思想。
文学家韩愈 韩愈,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河阳(孟州市)人。其先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早孤,由嫂抚养,刻苦自学。贞元进士,任监察御史,以事贬为阳山令。赦还后,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又因谏阻宪宗迎佛骨,贬为
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世称韩文公。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其散文在继承先辈、西汉古文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所作《原道》、《原性》,强调自尧舜至孔孟一脉相承的道统,维护儒家的传统思想;又认为人性有上、中、下三品之分。但在《师说》中,却又承认"人非生而知之者",并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合理见解。其诗力求新奇,以文入诗,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颇大,有《昌黎先生集》行世。
诗人李商隐 李商隐,唐代诗人,怀州河内(沁阳市)人。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其诗揭露和批判当时藩镇割据、宦官擅权和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糜烂,《行次西郊作一百韵》、《有感二首》、《重有感》等皆著名;所作"咏 史"诗多托古以斥时政,《贾生》、《隋宫》、《富平少候》等较突出。"无题"诗也当有所寄寓,至其实际含义,诸家所释不一。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而用典太多、意旨隐晦。也工四六文,有《李义山诗集》传世;文集已散失,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郭 熙(约1020-1100) 字淳夫,温县岳村乡西郭作村人,北宋画家、绘画理论家。其作品国内外存不足20幅,有《早春》(现存台湾)、《溪山秋霁》(现藏华盛顿夫芮耳美术馆)、《窠石平远》(现存故宫博物院)等。有绘画理论巨著《林泉高致》。
何 瑭(1474~1543) 字粹夫,号柏斋,生于武陟县头铺营村(今何营村)。明学者,世称柏斋先生。著有《阴阳律吕》、《柏斋文集》等12卷著作传世。
曹 瑾(1876-1849年) 字怀璞,号定庵,清河内(今沁阳市)人。1837年任台湾凤山县(今高雄县)知县,兴修水利,造福于民,后世誉其建的渠为“曹公圳”;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率领乡勇抗击英军,使英军屡遭失败,始终没能登上台湾岛。
陈王廷(1600-1680年) 字奏庭,温县陈家沟人,陈氏太极拳创始人。他融诸家之长于一炉,创编了太极拳术,成为当今风靡世界的太极拳之源,被中外太极拳界尊为鼻祖。
陈发科(1887-1957年) 温县陈家沟人,著名太极拳大师。他混元内气雄浑虚灵,缠丝内劲刚柔兼备,太极推手出神入化。1928年在北京立擂17天未逢敌手,名震京都,誉满武林,人颂“太极一人”。自此陈氏太极拳的真正功夫和面貌方为外界所认识和称道。他在北京授拳,使长期以来一直寓于一 隅、家传秘练的陈氏太极拳从此公开流传于世,发扬光大,开创了陈氏太极拳传递发展的新纪元,成为中国太极拳运动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他被国外武术界人士尊称为“拳圣”。
通讯地址
河南省焦作高新区世纪大道2001号
联系电话
0391-3987226;0391-3986000;0391-3986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