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封面
校训反映了我校教育价值观,弘扬了我校精神特质,是我校文化的核心表征,是引导学生追求完美人生,实现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航标。
1924年我校前身为“普爱平民义务学校”,现在我们从老校名中提炼出“普爱”,和我们迁入新址后从传统文化中提炼“行健”结合起来,构成新海高中新校训,实现了从历史到现代的连接,从校史到现实的整合,新中的“文脉”就流畅了,新中的“传统”就贯通了,我们再融进新的时代内容,在办学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广大,就能形成新海高中的特色文化。
“普爱”的传统形成有三条线,一条主线两条副线。主线是传统经典文化: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中,“爱” 是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儒学就是仁学。樊迟问仁。子曰: “爱人。” 问知(智)。子曰: “知人。”(了解人)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爱”思想,提出“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汉代董仲舒的新儒学提出以“仁者爱人” 的情怀去爱护、关心他人。他说“故仁者爱人类也,智者所以除其害也。”董仲舒的仁爱是爱及人类的泛爱、博爱,有着普世关怀的胸襟。到民国时期,孙中山先生提出“博爱”。这是形成普爱传统的主线。
两条副线:一条是国外教育家对教育的理解,如德国哲学家、教育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爱把生命提升到真正存在的境界,它超越了感官的直观”,“一个真实的自我和另一个真实的自我在彼此互爱中联系起来,这样,一切事物才能在存在的光辉中敞亮。”1886年,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创作了《爱的教育》。另一条是来源于宗教,主要是基督教,中国的“普爱医院”基本上都是传教士建的。
普爱的思想和精神能够得到社会认可,因为它体现了人类共同的感情。爱本身包含着了解、尊重、责任、关怀和给予。教育是培养生命的事业,学生的发展需要“爱”的滋润,需要爱心的交流。没有实实在在的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爱心是为师者应具备的最基本素质,也是教育成功的原动力。爱在本质上是一种超越血缘、超越私利而源于人类教育本性的、崇高的、永恒的教育情感。所以,2008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提出了六条,(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体现出教师职业特点对师德的本质要求和时代特征,“爱”和“责任”是贯穿其中的核心和灵魂。“普爱”就是对生命的温情热爱。把“普爱”作为校训,既是对校史的梳理,体现传统,也是体现对“教育具有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和创造人的精神生命的意义”的理解,体现出新海高中教育价值的生命取向。
“行健”出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一句,“行”是“运转”,是“运动”;“健”就是“刚健”,就是“有力”,是阳的象征。“以”是“应该”的意思;“自”是“自己”;“强”就是“刚强”,照应天的“健”。合起来的意思就是: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整个意思也包括了“坤卦”,统率了两方面内涵:刚毅坚卓,奋发图强;增厚美德,容载万物。校训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又和著名的清华大学校训为同源校训,可谓立意高远。“行健”巨石状如凌空骏马,象征了新中人豪情满怀、乐观向上、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作为一种文化,是仁者文化,智者文化,也是一种强者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可持续发展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