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网

王铜衡


王铜衡的写法


王铜衡介绍

王铜衡(Bronze Arms of Steelyards with the Inscription “Wang”),中国战国时期的铜衡杆。以其上刻有“王”字而得名,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不等臂秤铜衡。共两件,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传为安徽省寿县出土。衡体扁平,横截面作长方形。正中有鼻纽,纽下形成拱肩,臂平直。甲衡重93.2克,长23厘米,臂高1.22厘米,厚0.35厘米,鼻纽外缘高2.15厘米,纽孔径0.38厘米。正面有纵贯衡面的十等分刻度线。衡长相当战国1尺,每等分相当1寸。纽下居中有尖端向下的60度夹角刻线,第5寸刻度恰将夹角平分。背面纽下斜刻一“王”字。乙衡重97.6克,长23.15厘米,臂高1.3厘米,厚0.35厘米,鼻纽外缘高及孔径与甲衡同。衡正面也有每寸刻度及居中夹角刻线,除中间二寸外,每半寸处还有刻线。背面中部和一端各横刻一“王”字。两衡表面另有浅刻文字,尚未能通读。两衡纽孔内有磨损,乙衡纽孔内残留丝线痕迹,表明是悬吊使用的。但其两臂平直,没有固定的天平吊耳痕迹。如配备一个适当重量的权,则可构成一具不等臂衡秤。使用时使物和权分别悬挂在两臂,找得一定的悬挂位置使之衡平,从悬挂位置的刻度和权的标重,可以计算出所称物的重量。

衡面刻线是贯通上下,便于准确观察权和物的悬挂位置。“王”铜衡有鼻纽和拱肩,从中间向两端逐渐缩小断面,使衡杆各处有大体相等的抗弯强度,同时也提高了重心,缩短了支点与重心的距离,符合提高灵敏度的要求。实测表明,感量小于0.1克。“王”铜衡铸造上的这些特点,符合作衡杆用的要求。这类不等臂衡秤是从天平向提系杆秤发展的过渡型衡器。

“王铜衡”分字解释


词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