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网

杜牧


杜牧的写法


杜牧介绍

杜牧(803~约852年),唐朝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是中唐名相杜佑的孙子。因其父杜从郁早死,家产不很富裕,所以杜牧幼年的生活很平常。大和二年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后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

杜牧为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

《中华经典诵读·学生必背与诵读古诗词》作者简介

杜牧(803—约852年),唐朝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佑孙。大和二年进士,曾为江西观察使、宣歙观察使沈传师和淮南节度使牛僧孺的幕僚,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诸州刺史,后入为司勋员外郎,官终中书舍人。以济世之才自负。诗文中多指陈时政之作。写景抒情的小诗,多清丽生动。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其为“小杜”。又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六)

生平简介

杜牧在家族中排行十三,根据唐人的习惯,被称为“杜十三”。杜牧受祖父杜佑的教养,喜欢读经史,才思敏捷。政治才华出众,杜牧十几岁的时候,正值唐宪宗讨伐藩镇,振作国事。他在读书之余,关心军事,后来杜牧专门研究过孙子,写过十三篇《孙子》注解,也写过许多策论咨文。特别是有一次献计平虏,被宰相李德裕采用,大获成功。

成年之后,他结合学习唐以前十三代史书,研究历代兴亡的历史经验。看到唐敬宗大修宫殿,生活荒淫、不重朝政的情形,就写下了《阿房宫赋》这篇名作,假借秦始皇修阿房宫的事情来讽刺唐敬宗,希望皇帝接受秦灭亡的教训。这个时期,他努力练习写作,在诗、赋和古文创作上逐渐出名。

唐文宗大和二年(828),杜牧参加进士科考试,中第五名;当年,他又参加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的考试及第,被授弘文馆校书郎之职。兼试左武卫兵曹参军。不久,他到江西观察使沈传师府中充幕僚,后又随沈到宣歙观察使任上,前后约4年时间。大和七年(833),杜牧到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幕府中任掌书记,受到牛的器重。大和九年(835),朝廷任命他为监察御史。文宗开成三年(937),他转任左补阙、史馆修撰。

841年,唐武宗即位,任用李德裕为宰相。杜牧是一位胸怀政治抱负的爱国者,他非常关心国家的政治形势。当时的唐朝廷中,形成了牛僧孺、李德裕两大对立的政治派别。因为杜牧曾作过牛僧孺的幕僚,就被李德裕视作牛党成员加以排斥。会昌二年(842),杜牧调任黄州刺史(治所在今湖北黄冈县),后转任池州刺史(治所在今安徽贵池县)。他虽然受到李德裕的排挤,但他以国事为重,关注国家抵抗回鹘入侵和征讨藩镇分裂的战争。他在黄州任上两次向李德裕上书,进呈了他写的《战论》和《守论》两篇军事著作,陈述了用兵策略,提出了防御和抵抗外敌入侵、巩固边防的具体措施。李德裕也采纳了他的一部分意见,但并不打算重用他。杜牧对牛李党争给自己带来的影响很不平,他明知自己仕途受挫是因为刚正不阿,不善逢迎,但他却不肯因此而改变节操,也并不为此而后悔。

杜牧虽出身于官宦贵族世家,但他本人富有正义感,对广大劳苦人民怀有丰富的感情。他在担任刺史的七年时间中,直接处理民事,实施了一些有利于人民的措施。他取消了黄州府衙的官员逢年过节向人民索取酒肉蔬果的陋规,减轻了人民的负担;他严禁属下巧立名目,加派赋税徭役;他奖励奉公守法的官员,惩处苦害百姓的恶吏;平均徭役,亲自检查服劳役者名册;详察案件,避免发生冤情。杜牧曾写过“太守政如水,长官贪似狼”的诗句,可以看出他憎恨贪官污吏,同情劳苦大众的思想感情。

会昌六年(846)三月,宣宗皇帝即位,立即罢了李德裕的宰相职,擢用白敏中任宰相。大中二年(848),杜牧被召回京城,在朝中任司勋员外郎。大中三年,他完成了《孙子兵法》注释。这是他20年研究兵法战策的成果。大中四年,白敏中受排挤罢相,杜牧自己请求外任,被调为湖州刺史(治所在今浙江吴兴)。他在湖州任职一年,第二年又被召回朝,任考功郎中、知制诰。大中六年(852),升任中书舍人。大中七年(853),杜牧因病去世,终年50岁。他临死前,整理了自己一生的诗文稿,毁掉了一部分。他死后,他的外甥裴延翰将杜牧留下的450篇诗文编为《樊川文集》。

杜牧是晚唐时期负有盛名的一位文学家,兼长诗歌与散文,以诗歌方面的成就出名。他先后在洛阳、宣州、扬州、黄州、睦州、池州、湖州等地任职期间,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广泛接触了社会各个阶层;他几次担任朝官,身历政治派别斗争,又担任过为皇帝起草诏令的机要职务,了解朝廷的政治风云变幻。因此,他写的论文多与国家的政治军事形势密切相关。他在淮南任上写的《原十六卫》、《罪言》等文,极力主张削平蕃镇割据,保持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在他写的一部分讽谏诗中,更直接地抒发了自己的爱国热忱,感叹内忧外患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如他的《感怀诗》写道:“狄夷日开张,黎元愈憔悴,邈矣远太平,萧然尽烦费!”批评了牛僧孺等一帮大臣们无所作为的“守邦之论”。他在给李德裕的上书中慷慨写道:“臣实有良策,彼可徐鞭笞,如蒙一召议,食肉寝其皮。”充分表达了他关心国家安危,要求上前线抗敌的豪情壮志。另如《河湟》、《郡斋独酌》、《泊秦淮》、《题村舍》、《早雁》等,也流露出杜牧忧国忧民的情怀。

杜牧的诗歌题材较广,除上述有关感叹国事的讽喻诗之外,还有抒发生活情怀的抒情诗,有描写自然风光的游记诗,也有追怀历史的咏史诗。其中以抒情写景的七言绝句最有名。如《山行》、《寄扬州韩绰判官》等。他的诗多含爽朗俊逸之气,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古今为人传诵。当然,由于杜牧出身于世宦之家,贵族公子的生活习气有明显的烙印。当他在扬州等地任幕府吏期间,生活悠闲而无聊,白天办完公事,晚上沉醉于灯红酒绿之中,生活上放浪不羁,也写了一些“缘情绮靡”之作。他有“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的诗句,就是对他这一段消极生活的追悔。但总的来说,杜牧是一位卓有成就的诗人,尤其是他的爱国热情,是唐代其他诗人不能相比的。他的文学作品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笔宝贵的遗产。

年谱

长庆二年(822年),杜牧20岁时,博通经史,尤其专注于治乱与军事。杜牧23岁作出《阿房宫赋》。25岁时,杜牧又写下了长篇五言古诗《感怀诗》,表达他对藩镇问题的见解。此时的杜牧已经很有名气,作品流传。

大和二年(828年),杜牧26岁,进士及第。同年考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被授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

大和七年(833年),杜牧被淮南节度使牛僧孺授予推官一职,后转为掌书记,负责节度使府的公文往来。京衔是监察御史里行。这时杜牧居住在扬州,特别喜欢宴游。

大和九年(835年),杜牧33岁,被朝廷征为监察御史,赴长安任职,分司东都。八月在东都洛阳上任。因此逃过了十一月的甘露之变的险恶风波。在这里他遇到了宣州市的故人张好好,写下了著名的《张好好诗》。在洛阳期间,由于职务清闲,他四处凭吊古迹,写下了不少诗篇。

开成二年(838年),杜牧入宣徽观察使崔郸的幕下,被召为宣州团练判官。

开成四年(839年),年底杜牧离开宣州,去长安任左补阙、史馆修撰。开成五年,杜牧升官为膳部员外郎。

会昌元年(841年),杜牧调任比部员外郎。

会昌二年(842年),外放为黄州刺史。杜牧外放的原因史书上并无记载,杜牧自己认为是宰相李德裕的排挤。而李杜两家为世交,李德裕为何不喜欢杜牧,有人认为是杜牧为人倜傥,不拘小节,与李德裕的理念不合;而且牛李党争,杜牧与牛僧孺私交甚好,可能被李德裕认为是牛党。后杜牧任池州、睦州刺史。为政能兴利除弊,关心人民。

会昌四年九月(844年9月),杜牧迁池州刺史,这年四十二岁。池州治所秋浦县(今安徽贵池)。

会昌五年(845年),七月,武宗下诏禁毁佛教。杜牧对于这一措施是很赞同的,后来他在宣宗大中年间作《杭州新造南亭子记》,详细叙述武宗禁毁佛教事。

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得宰柏周墀的帮助,入为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转吏部员外郎。

大中三年(849年),就因为京官俸禄低,而难以养家请求外放杭州刺史,但是没有批准。

大中四年(850年),他被升为吏部员外郎。但是杜牧仍然多次请求外放湖州刺史,连上三启,终于应允了他的要求。但是也有人认为,杜牧请求外放并不仅仅是经济原因,而是不满意朝政,认为自己无法在朝中有所作为。同年秋天,杜牧到任湖州刺史。他在湖州凭吊前贤,结识诗友,作了不少诗。一年后,他又被内升为考功郎中、知制诰。到长安第二年,迁中书舍人。这段时期,杜牧重新整修了祖上的樊川别墅,并且闲暇之时经常在这里以文会友。

宣宗大中六年(852年),冬天病重逝世。

文学成就

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身趁名家,喜老庄道学。杜牧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风貌。杜牧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杜牧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他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七律《早雁》用比兴托物的手法,对遭受回纥侵扰而流离失所的北方边塞人民表示怀念,婉曲而有余味。《九日齐山登高》却是以豪放的笔调写自己旷达的胸怀,而又寓有深沉的悲慨。晚唐诗歌的总的趋向是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这种重辞采的共同倾向和他个人“雄姿英发”的特色相结合,风华流美而又神韵疏朗,气势豪宕而又精致婉约。

诗歌

林建略《晚唐诗人杜牧之》认为,杜牧的诗可分为两大类:一是豪迈的,一是香艳的,前者“或为遣愁,或为吊古,或为感怀之作,多是用一种拗峭的笔调写成,立意奇特”;后者“大半是用一种清新的笔调来轻描淡写的,所以便不至满纸都脂粉气了”。王叔箱《诗人杜牧》认为,杜牧的“文是那样的陈厚奇变,诗又是那样的英姿雄发”,“他的诗辞旖旎动人,拗峭过甚,正以如此,有时也就流入纤巧了。不过要知道,元镇、白居易、李商隐、温庭筠等都是与他上下同时,他既不愿效风行一时的元白所创作的元和体,又不愿效温李的晦涩;不得不自成一色,力矫时弊,立意必在奇辟。”缪钱《杜牧诗简论》认为,杜牧诗中俊爽的风格,能在峭健之中而又有风华流美之致,在晚唐是杰出的,在整个唐代诗坛中是独创的。这是杜牧平生忧国忧民的壮怀伟抱与伤春伤别的绮思柔情交织在一起而以艺术天才表现出来的特征。葛晓音《杜牧和他的诗歌》认为,“渴望为国立功的理想给杜牧的诗歌带来了丰富的想象和豪放的气概,但他的务实精神又使他的想象和比喻从不带有神仙世界的险怪色彩。”又由于杜牧在“以直达的语言表现对生活美的敏锐感觉”方面特具的天赋,“他总是能从日常的景色中发现独特的美,并找到某一种与意境最相和谐的情调,通过画面的巧妙组织表现出来。”王西平、张田《杜牧诗歌艺术美浅析》`认为,杜牧诗歌的艺术美在于具有“豪爽健朗的形象美”,“强烈坦荡的诗情美”、“清新明洁的意境美”。王西平《杜牧创作个性与艺术风格综论》指出,杜牧在表现上多用率真直赋;寓理于诗;用拗折法,而反说(翻案法)和设问则是杜牧拗变的主要手段,从而形成了豪爽俊健的风格。吴在庆《杜牧诗歌表现手法初探》认为,“他的诗歌之所以形象鲜明,富有感染力,这与他采用比喻、拟人、寓情于景、以景表情、对比等手法有更密切的关系。而翻案法、掉尾一波、设问深入、应用典故等表现手法对于开拓他诗歌的新意境,深化思想内涵,也不无作用。”“直抒胸臆、语法句式的倒置改变,这对于他古诗的豪爽劲健,惆搅不羁的风格有直接影响”,“而含蓄婉转、掉尾一波、寓情于景,以景表情、设问深入等更明显地有助于他绝句的远韵远神、流情婉转风格特色的形成。”

古诗

杜牧的古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善于将叙事、议论、抒情三者融为一体,气格紧健,造句瘦劲,如《感怀诗》、《杜秋娘诗》、《张好好诗》、《李甘诗》、《郡斋独酌》、《雪中书怀》、《落中送冀处士东游》、《送沈处士赴苏州李中压招以诗赠行》、《池州送孟迟先辈》、《题池州弄水停》等,都是典型的例子。其中更常见的则是散文似的夹叙夹议。杜牧的古诗受韩愈的影响好发议论。但有时他用比喻、形象的语言进行议论,富有抒情胜。杜牧的古诗往往别有境界,写得古朴纯厚,雄豪健朗,如《池州送孟迟先辈》。晚唐诗风,气格卑弱,多是律诗、绝句,很少有人能作长篇古诗,杜牧的古诗在中晚唐诗坛上也是出类拔萃的,他的这一类诗作,和以“俊爽”见称的律、绝佳作,构成了他诗歌创作的三个主要方面。

绝句

杜牧的绝句数量与律诗相当,亦有很高成就,一向享有盛誉。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序例》云:“杜紫微天才横逸,有太白之风,而时出入于梦得。七言绝句一体,殆尤专长。”`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云:“杜紫微诗,惟绝句最多风调,味永趣长,有明月孤映,高霞独举之象,余诗则不能尔。”“沈德潜认为杜牧绝句“托兴幽微”,可称盛唐绝之“嗣响”,把其特色概括为“远韵远神”。他的七绝成就最高,意境幽美、议论警拔、韵味隽永。咏史绝句,立意出奇,史识高绝。杜牧的写景抒情绝句,意境幽美,韵味隽永,于盛唐七绝之外,别开妙境。杜牧善于捕捉自然景物中美的形象,用绝句体小诗加以描写,含蓄精炼,情景交融,在短短的四句中,写出一个完整而幽美的景象,宛如一幅图画,如《江南春绝句》。

律诗

杜牧的律诗,其数量相当可观,在《樊川文集》中约有一百余首,加上《樊川外集》与《别集》,约为一百六七十首。他的律诗在全部诗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艺术成就也很高,尤其是七律。杜牧诗歌俊爽峭健、雄姿英发的风格在律诗中最为突出。后代诗评家都曾指出,“拗峭”是杜牧律诗的特点。宋代刘克庄《后村诗话》云:“杜牧、许浑同时,然各为体。牧于唐律中,常寓少拗峭以矫时弊。”明代杨慎云:“律诗至晚唐,李义山而下,惟杜牧之为最。宋人评其诗豪而艳,宕而丽,于律诗中特寓拗峭,以矫时弊,信然。”杜牧在律诗中之所以“寓少拗峭”或“特寓拗峭”的原因就在于如清人赵翼所说的:“自中唐以后,律诗盛行,竞讲声病,故多音节和谐,风调圆美。杜牧之恐流于弱,特创豪宕波峭一派,以力矫其弊。”拗峭,一方面是指用不依律体格律而加以变化的诗句所造成的陡直峻拔的气势;另一方面是指在律诗中所表现出来的与古体诗有某种相似的豪宕雄浑的意境。杜牧在律体中故作拗句,或出以古意,表现出一种劲直峻峭、气力健举的气势,以力矫诗坛平弱圆熟之风。杜牧的七律有较强的现实性,此外,杜牧的律诗时用古调,豪宕缠绵中别有一种古朴潇洒的风韵。

散文

王西平、张田《略论杜牧的文和赋》较全面地论述了《樊川文集》中杜牧的文和赋,认为其主要特点是:一、笔锋犀利,寓意深刻;二、旁征博引,条分缕析,说理充分;三、议论和抒情相结合,议论中带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四、善于形象地描写、叙述,鲜明生动,富于真切感。文章又指出,可以从两方面看出他的文章从唐向宋过渡的印迹:一是开宋文明白晓畅之先河,二是奠定了骄散结合的文赋基础。寇养厚((论杜牧的散文》5指出杜牧的散文在思想内容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政论谈兵的长篇政论文中,他们的艺术热点是:纵横设辩,文势充沛。结构严谨,推理周密。巧用偶句,散骄相辉。而他的一些记人叙事抒情状物的文章在艺术上也别开生面,独具匠心。文章最后说,“杜牧在继承韩愈所领导的古文运动优良传统的同时,又能独辟蹊径,自成一家。”吴在庆《杜牧与韩愈古文运动》认为,从杜牧的创作主张及创作实践看,他与韩柳、特别是韩愈的渊源关系是明显的。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在对待文章的意、气、辞的关系上,杜牧继承了韩柳的观点,又有所发展。二、杜牧提出的文以气辅的主张,也与韩愈所说的“气”的概念大体相同。三、在对待文章的词采章句、文体的形式上,也可看出杜牧对韩柳的继承和发展关系。文章最后指出,在晚唐时代,骄文随着文风的浮艳有所发展的情况下,杜牧却能反浮艳,坚持散体文的方向,力避用骄,实在比韩愈彻底。

书法

杜牧还擅长书画艺术。其行草气格雄健,深得六朝人风韵。他所书的张好好诗,现存故宫博物院。亦有绘画作品传世。

工行草,擅画山水、林木、奇石。 以书而论,杜牧堪与同时代之大书家并驱而略无逊色。《宣和书谱》称:“牧作行草,气格雄健,与文章相表里。”董其昌说:“深有六朝人风韵,余所见颜、柳以后,若遇飞卿与牧之,亦名家也。”又善大字,明陶宗仪《书史会要》载:“尝有分书‘碧澜堂’三字,今在湖州驿,径二寸许,茂密满榜,都欲灭缝,世少识之。”

《书张好好诗》贴,此帖为杜牧仅存诗书墨迹,历来被鉴赏家、书法家所珍视称赏,实为颜柳而后罕有之作。从整幅诗卷中可以看出,其书法深得六朝人风韵。此篇书法作品气势连绵,墨笔酣畅,因是诗稿,所以更得朴实无华之美。卷首尾有宋、元、明、清人的题签、题跋印章。曾经宋直和分府、贾似道、明项子京张孝思、清梁清标、乾隆、嘉庆、宣统内府及张伯驹收藏。

《书张好好诗》的内容是五言古诗书,是杜牧为歌妓张好好而作,杜牧较多地接触到一些封建社会中的下层妇女——歌女和舞女,了解和熟悉她们的辛酸遭遇。张好好容颜娇美,流落风尘,杜牧的《张好好诗》叙述歌妓张好好的不幸遭遇和作者“感旧伤怀”。书法雄健姿媚,笔势飞动,深得六朝人遗风,更与其诗文相表里。

杜牧其书倜傥纵横,俊逸清丽,格调不凡,自成一家。用笔飞动,潇洒自如,文采风流,书法遒美,珠联璧合,相映生辉,诗情书意融为一体,然世人往往只知其诗文之美,而不闻其书法之佳。明顾夏《平生壮观》云:“牧之此诗,纸墨颇佳,书欲成舞。”


“杜牧”分字解释


词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