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网

黄庭坚


黄庭坚的写法


黄庭坚介绍

黄庭坚(1045~1105年),北宋文学家、诗(词)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同称“苏门四学士”;书法上和苏轼、蔡襄、米芾并称宋四家。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卒于宜州(今广西宜山县)。

生平简介

黄庭坚(1045年8月9日—1105年5月24日),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同称“苏门四学士”;书法上和苏轼、蔡襄、米芾并称宋四家。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卒于宜州(今广西宜山)。

宋庆历五年,黄庭坚出生,为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自幼好学,博览经史百家。其父黄庶是专学杜甫的诗人,舅父李常是藏书家。年十七随舅氏于淮南以孙觉为师。

皇祐三年(1051年),作牧童诗:“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皇祐四年(1052年),作诗送人赴举:“万里云程着祖鞭,送君归去玉阶前,若问旧时黄庭坚,谪在人间今八年”

治平四年(1067年),考中进士,任汝州叶县(今属河南)县尉。

熙宁五年(1072),除北京(今河北大名)国子监教授。

元丰元年(1078年),寄书苏轼并附所作《古风》诗2首,苏轼称赏之,声名始盛。三年,知吉州太和县(今属江西),迁著作佐郎。四年,除集贤校理。七年,移监德州德平镇。哲宗即位,以秘书省校书郎召。

元祐元年(1086年),哲宗即位,召黄庭坚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四年,为集贤校理。六年,实录成,擢起居舍人。八年,除秘书丞,兼国史编修官。

绍圣元年(1094),哲宗亲政,出知宣州,改鄂州。章惇、蔡京与其党论劾所编实录多诬枉,二年贬涪州(今重庆涪陵)别驾,黔州(今重庆彭水)安置。

元符元年(1098),移戎州(今四川宜宾)。徽宗即位,起知太平州,至州9日而罢,提举玉隆观。与宰执赵挺之有隙,湖北转运判官承赵风旨,指斥所作《荆南承天院记》为幸灾谤国。

崇宁二年(1103年),以幸灾谤国之罪除名,羁管宜州。

崇宁四年(1105年), 转到永州,黄庭坚未听宣布命令就客死在宜州(广西宜山县)贬所,终年六十岁。

大观三年(1109年)二月,门人苏伯固、蒋湋护其丧归葬双井祖茔之西,建炎四年庚戌(1130年)高宗中兴,赠直龙图阁,德祐元年乙亥(1275年)太常寺议谥“文节”。

文学成就

黄庭坚主张文章诗歌“应规模远大,必有为而后作”(《王定国文集序》),但他又不赞同苏轼那些嬉笑怒骂,敢于讥刺社会的文章,批评“东坡之文妙天下,其短在好骂,慎勿袭其轨也”(《答洪驹父书》)。认为“诗者人之情性”,“非强谏诤于庭,怨愤诟于道,怒邻骂座之为也”(《书王知载〈朐山杂咏〉后》)。他倡导诗学杜甫、文学韩愈,强调诗人应当博学,认为“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同时又提倡融会古人成句入诗,“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答洪驹父书》)。他认为“诗意无穷,而人之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意,虽渊明、少陵不得工也”,因此他提出“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冷斋夜话》卷一)。这些主张对江西诗派影响巨大。对理与辞的关系,他肯定“以理为主,理得而辞顺”,认为“好作奇语,自是文章病”,“无斧痕,乃为佳耳”(《与王观复书》),“不雕而常自然”(《苏李画枯木道士赋》),主张“矢诗写予心,庄语不加绮”(《次韵定国闻苏子由卧病绩溪》)。还认为“文章最忌随人后”(《赠谢敞王博喻》),“自成一家始逼真”(《题乐毅论后》),矢志在诗歌上“独辟门户”(见江西诗派)。

黄庭坚一生非常推崇杜甫,尤其推崇杜甫诗歌忧国忧民的忠义之气,因此在他的诗歌中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有较多反映,以诗歌表达对民间疾苦的同情。如《流民叹》记述河北连续遭受灾害,百姓流离失所的悲惨情景,对执政者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提出批评:“祸灾流行固无时,尧汤水旱人不知。桓侯之疾初无证,扁鹊入秦始治病”。他关心国家的边备,对宋王朝弃地纳币,不修边备深感忧虑:“百年弃疆王自直,万金捐费物皆春”(《和谢公定河朔漫成八首》)。他称赞王安石“真儒运斗枢”(《奉和王世弼寄上七兄先生用其韵》),称颂其新学“荆公六艺学,妙处端不朽。诸生用其短,颇复凿户牖”(《奉和文潜赠无咎》)。他甚至还提出了消弭党争的看法:“人材包新旧,王度济宽猛”(《次韵子由绩溪病起》)。这种包容豁达的态度都展现出他超迈的政治见识。

但总的说来,上述作品在黄诗中所占比例甚小,他写得最多最好的还是一些写景、咏物、抒怀、酬唱、题画的诗篇。像抒发羁旅行役苦闷的《早行》、《冲雪宿新寨忽忽不乐》,表现洒脱襟怀的《登快阁》,怀念友朋的《寄黄几复》,怀念故园的《夏日梦伯兄寄江南》,描绘江南胜景的《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题杜甫画像的《老杜浣花溪图引》,无不笔酣墨畅,而又意境清远,情意真切,极富韵味。

黄庭坚在艺术上取径杜、韩,力避滑熟,而以生涩瘦硬为特色,立意曲深,富有思致,耐人寻绎;章法细密,线索深藏,起结无端,出人意表;讲求点铁成金之法,擅长运用典故,下语奇警,使人惊异,所谓“用一事如军中之令,置一字如关门之键”(《跋高子勉诗》),只字半句不轻。

在语言上,“洗尽铅华,独标隽旨,凡风云月露与夫体近香奁者,洗剥殆尽”(陈丰《辨疑》)。其诗歌字锻句琢,故多精警之句,“翩翩佳公子,为政一窗碧”(《咏竹》),“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寄黄几复》),“桃叶柳花明晓市,荻芽蒲笋上春洲”(《次韵盖郎中率郭郎中休官》),“旅床争席方归去,秋水黏天不自多”(《赠陈师道》),都是诗眼灵动,字字传神的名句。他喜欢用拗律险韵,以此来达到格韵高绝的效果。其近体律诗竟有近半数属于拗体,元人孙瑞谓“有押韵险处,妙不可言”。

黄庭坚这些翻新出奇的诗法矫正了晚唐西崑的熟滑绮靡,形成了以瘦硬峭拔为主调,而兼有老朴沉雄的独特诗风。但讲求过度也成了他诗歌的弊端,金人王若虚云:“山谷之诗有奇而无妙,有斩绝而无横放,铺张学问以为富,点化陈腐以为新,而浑然天成、如肺肝中流出者不足也。此所以力追东坡而不及欤!”(《滹南诗话》)但这些缺失仅仅是黄庭坚诗中的微瑕,他的大量诗歌历来为人所盛赞,具有很大的影响,与苏轼并称“苏黄”,后人尊奉他为江西诗派开山之祖,直至清代仍有不少人学习继承其创作手法。

在宋代即有人将黄庭坚词与秦观并称,有“秦七黄九”之誉(《后山诗话》),但是黄词的成就实不如秦。他早年的部分作品接近柳永,多写艳情,甚至流于猥亵。他有一些词杂用怪字俚语,字面生涩。然其多数词仍以清新洒脱见长,时有豪迈气象,如〔念奴娇〕“断虹霁雨”、〔定风波〕“万里黔中一漏天”均为贬官时所作,既有傲兀不羁的性格,又有随遇而安的旷达情怀。〔浣溪沙〕“新妇矶头眉黛愁”描写山光水色,以人喻物,更是“有声有色,有情有态,笔笔清奇”(《蓼园词选》)。至于“春未透,花枝瘦,正是愁时候”(《蓦山溪》)、“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鹧鸪天〕)、“山泼墨,水挼蓝,翠相搀”(〔诉衷情〕)、“落日塞垣路,风劲戛貂裘”(〔水调歌头〕),等等,其写景抒情或清隽秀丽,或气势豪壮,极为时人称赏。

黄庭坚的散文在当时也为人所重。他的各体文章成就不一,南宋杨万里极为推崇黄庭坚小简,有“本朝唯山谷一人”之誉(《怀古录》卷下);明人何良俊也认为其小文甚佳,往往蕴藉有理趣。他的散文也有过分求奇求巧的毛病,因此朱熹批评他“一向求巧,反累正气”(《朱子语类》卷一三九)。

书法成就

黄庭坚还工书法,对书法艺术有重要见解。他强调从精神上继承优秀传统,强调个性创造,重心灵、气质对书法创作的影响;在风格上反对工巧,强调生拙。他兼擅行、草。行书凝练有力,结构奇特;草书单字结构奇险,章法富有创造性。形成遒劲清瘦,纵横奇倔的特殊魅力,而又不失轨度。与苏轼、米芾、蔡襄被称为北宋书法四大家。

行书

黄庭坚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学书尤为推崇王羲之《兰亭序》。其有一首赞颂杨凝式的诗可以说明他对《兰亭序》习练体会之深:“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栏。”这其中不能没有其对王羲之书法学习的深悟。

黄庭坚在上溯晋唐、学习前人经典书法时,对其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苏轼,可以说黄庭坚的手札小行书在很大程度上是学苏轼的。黄庭坚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不能不受苏轼书风的影响。在黄庭坚书论中,评东坡书颇多,且多为推崇备至者。苏东坡不仅是黄庭坚文学上的老师和提携者,而且也是其书法的学榜样。在黄庭坚题跋中,即反映出黄庭坚从苏轼处学习书法的一些消息,如“予与东坡俱学颜平原。然予手拙,终不近业”,又如“东坡此帖,甚似虞世南公主墓铭草。余尝评东坡善书乃其天性。往尝于东坡见手泽二囊,中有似柳公权、褚遂良者数纸,绝胜平时所作徐浩体字。又尝为余临一卷鲁公帖,凡二十纸,皆得六七,殆非学所能到”。黄庭坚与苏轼相差八岁。二人交谊师友之间。从黄庭坚流传至今的行帮手札墨迹看,其撇捺开张、字形扁阔、字势向右上扬等,都明显表现出苏轼书法的特征,甚至有些夸张强调,唯嫌生涩,未有苏书圃熟也。而黄庭坚以禅悟书当与苏轼互为影响。如苏轼《祷雨帖》,笔意极似黄庭坚,特别是其末尾数字,从容娴雅,行笔松缓,几若黄庭坚代笔。

黄庭坚行楷大字书风的形成当为其于京口见断崖《瘗鹤铭》之后并不断师法孳乳而自成家法的。黄庭坚师《瘗鹤铭》有一个误会,即他把《瘗鹤铭》看做右军所书,且深信不疑,故而倾力揣摩师习。不过也算是歪打正着,这倒促进了黄庭坚长枪大戟、绵劲迟涩书风的形成。从客观上看,黄庭坚与苏东坡是中国书法史上早于清代八百年超越唐代书风的笼罩而远溯先唐碑版或者说进行碑帖结合的书家。对于苏轼书风形成的渊源,只要把其代表作《寒食诗帖》与洛阳《龙门二十品》做一比较,即可得出明确答案。黄庭坚则明确标榜师法《瘗鹤铭》。

草书

黄庭坚的草书是学时人周越的。苏轼以周越书为“险劣”,米芾则评周越书为“气势雄健而锋刃交加”。黄庭坚后来在一则论书语中道出了其书法及书学思想成熟后对周越书法的看法:“王著临《兰亭》《乐毅论》,补永禅师、周散骑《千文》,皆妙绝,同时极善用笔。若使胸中有书数千卷,不随世碌碌,则书不病韵,自胜李西台、林和靖矣。盖美而病韵者,王著;劲而病韵者,周越——皆渠侬胸次之罪,非学者不力也。”

无疑,黄庭坚对草书笔法的深刻认识和掌握,当是“得张长史、僧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的。他在《跋此君轩诗》中写道:“近时士大夫罕得古法,但弄笔左右缠绕,遂号为草书可,不知蝌蚪、篆、隶同法同意。数百年来,唯张长史、永州狂僧怀素及余三人悟此法可。苏才翁有悟处而不能尽其宗趣,其余碌碌耳。”

黄庭坚草书的成熟还得益于其书外功的参悟。除其上述“于燹道舟中,观长年荡桨,群丁拔棹,乃觉少进,喜之所得,辄得用笔”外,他还有一段自道可说明因缘:“余寓居开元寺夕怡思堂.坐见江山。每于此中作草,似得江山之助。然颠长史、狂僧皆倚而通神入妙。余不饮酒,忽五十年,虽欲善其事,而器不利,行笔处,时时蹇蹶,计遂不得复如醉时书也。”张旭、怀素作草皆以醉酒进入非理性忘我迷狂状态,纵笼挥洒,往往变幻莫测、出神入化。黄庭坚不饮酒,其作草全在心悟,以意使笔。然其参禅妙悟,虽多理性使笔,也能大开大合,聚散收放,进入挥洒之境。而其用笔,相形之下更显从容娴雅,虽纵横跌宕,亦能行处皆留,留处皆行。黄庭坚所作《诸上座帖》等佛家经语诸草书帖,乃真得其妙理者。也正由此,黄庭坚开创出了中国草书的又一新境。

作品版本及注本

黄庭坚的著述,常见的有《豫章先生文集》30卷,诗文兼收,有《四部丛刊》本;《山谷全集》39卷,只收诗赋,宋任渊、史容等笺注,有《四部备要》本。另有清同治重刊《山谷全书》,乾隆庚子刊《豫章先生遗文》。2001年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有《黄庭坚全集》。文集重要笺注本有南宋任渊《黄太史精华录》8卷,含诗赋铭赞6卷、杂文2卷,现存明刊本。诗集重要笺注本有任渊《山谷内集诗注》20卷、史容《外集诗注》17卷、史季温《别集诗注》2卷,现存绍定五年刊本(残卷)、元刊本、明刻本、清乾隆间谢启昆校刊本、《四库全书》本、日本翻刻宋刊本等。黄庭坚的词在宋代时已有《山谷词》1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一),现存黄丕烈校宋本、明嘉靖刻本、毛晋汲古阁刊本、《四库全书》本,龙榆生有《豫章黄先生词》点校本。

后世纪念

黄庭坚纪念馆

黄庭坚纪念馆,位于修水县城南,为江西省十大名人纪念馆之一,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建成开馆。馆内有“九曲回廊”,廊长31.89米,宽2.76米,镶嵌黄庭坚书法碑刻29通,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修水县对纪念馆进行了大规模改建和维修,新馆占地面积45.29亩,主要建筑有濂山书院、黄庭坚书法碑廊、当代名人书黄庭坚诗词碑廊、景观桥、爱莲池、观景廓等。

理和堂

理和堂,在浦江县浦阳镇城东街柏树里,有一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名为“理和堂”,是1985年5月公布的。理和堂为三间两进,左右厢房五间组成。它是宋朝著名诗人、书法家黄庭坚的祖居之地,是黄氏宗亲重大庆宴和聚会的场所。经历了近千年的风风雨雨,至今还保留着三间一进,是浦江最古老的房屋。首进正厅三间于上世纪60年代倒塌,左右厢房及附房虽在,但也已经陈旧不堪。

墓园

黄庭坚墓,坐落在双井村西南,自宋以来多次对墓园进行维修。1982年,江西省人民政府进行了全面维修,修复后的墓园占地面积600平方米,牌坊式门楼,进门为碑刻式屏风,中为黄庭坚自题小像,两侧为“看黄庭有味,笑白发无闲”对联。黄庭坚墓坐北朝南,封土高1.92米,直径2.76米。墓前有4柱3碑,中刻“宋谥黄文节公之墓”,两旁刻其传略。1959年,被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衣冠冢

黄庭坚衣冠冢,位于重庆市彭水县三连乡中井村,椭圆形封土长4.5米,宽2.85米,高1.3米。北宋绍圣二年(1095年)正月,因前一年修史获罪,黄庭坚被贬为涪州(今涪陵)别驾,遣黔州(今彭水)安置。出开封,入夔门,在巴东弃舟登岸,经鄂西、黔江,沿中井河谷,农历四月底,黄庭坚抵达彭水,在此一住就是三年多。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黄庭坚逝世,讣闻传到黔州,郁山市民无不悲痛,寻他在彭水时的旧衣物数件,用棺木收敛,在中井河北岸玉屏山麓建衣冠冢。彭水官民在县城插旗山下建“三贤祠”,将他与汉朝伏波将军马援、唐朝太傅长孙无忌一起供奉。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冬月,郁山巡检许承之以砖封旧冢,重立石碑名“宋史官黄文节公之墓”。1983年3月,彭水自治县人民政府将冢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庭坚”分字解释


词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