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网

赵佶


赵佶的写法


赵佶介绍

宋徽宗赵佶(汉语拼音:Song Huizong Zhao Ji;英语:Emperor Huizong of Song Dynasty;1082~1135),北宋皇帝。1100~1125年在位。年号先后为建中靖国、崇宁、大观、政和、重和、宣和。宋神宗赵顼之子,哲宗赵煦之弟。

他重用蔡京、王黼、童贯、高俅、朱勔、梁师成、杨戬、李彦等人,横征暴敛,骄奢淫逸,是北宋最荒淫腐朽的皇帝。置造作局,专门制造供皇室享用的奢侈品。又设苏杭应奉局,搜括民间奇花异石,用大量船只一批批运至开封,称为花石纲。在开封用人工筑成一座周围十余里的艮岳,在山上兴建亭馆楼台,耗费巨万。设西城括田所,以没收荒地及户绝田为名,霸占大量民田。他迷信道教,极力抬高道教的地位,设道官阶26等,和政府官吏同样领取俸禄。

徽宗的腐朽统治,激起了方腊、宋江等农民起义。宣和二年(1120),派人与金朝订立盟约,相约夹击辽朝。在对辽作战中,更加暴露了宋朝政治的腐败与军事的无能。宣和七年金兵灭辽后即乘胜南下攻宋。徽宗慌忙传位给太子赵桓(钦宗),自称太上皇。靖康二年(1127)与钦宗同为金兵所掳,押解北上。后死于金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

徽宗在艺术上有多方面的成就,能书善画,书法称“瘦金体”。

绘画

赵佶是北宋末期竭力提倡写生花鸟的画家,对于人物、山水也无所不能。他的绘画风格基本有二:一是精工富丽的传统,他所临张萱的《捣练图》和《虢国夫人游春图》,以及他的《瑞鹤图》、《芙蓉锦鸡图》、《听琴图》等作品,用笔精细,富有艳丽的情调。这种风格对当时画院画家的影响很深。二是用水墨渲染的技法,不甚注意色彩,崇尚清淡的笔墨情趣,这是继承了徐熙、易元吉和崔白等人的绘画传统画法。这种风格的代表作品,有《柳鸭芦雁图》和纯用水墨表现的《斗鹦鹉图》。汤垕在《画鉴》里评论赵佶的画“作墨花、墨石,间亦入神品者”。这种画格直接影响了和他接近的人,一部分是亲王宗室,另一部分是内侍太监,其时宗室太监擅画的特别多,而且画风与画院大不相同。这些人虽身处富贵,但北宋一百多年以来,国势日衰,没落感情就不知不觉地反映到他们的思想意识中来。统治贵族在走向没落的时候,一部分人穷奢极欲,一部分人就附庸风雅,吟诗作画,以潇洒自命,这就是形成这种艺术风格的原因。赵佶的绘画作品在艺术上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成就最大的是他的花鸟画作品。他创造性地运用生漆点睛,高出纸素,几欲活动,为众史所不能。其现存的《腊梅山禽》和《杏花鹦鹉》是两幅很生动的传神佳品,用笔精练准确,描绘出了腊梅、萱草和杏花的形象,塑造了五色鹦鹉和白头翁的美丽的形态,充分表现出了鸟语花香的境界。《芙蓉锦鸡图》这幅名作,着意描写了花枝和禽鸟的动态,芙蓉被锦鸡压得很低,锦鸡双目注意着翻飞的蝴蝶,由于三种形象的联系,产生了更加生动的艺术效果。《池塘晚秋》把直立的荷叶处理在横幅构图中很成功,疏落的布局能传达出深秋的气氛。赵佶的画风,再配以挺秀的“瘦金书体”题款,更能增辉于画的意境。从上述的作品中,都可以看出他那“妙体众形”的深厚功力和高度的艺术修养。赵佶论画,重形似,主张追求细节的毕肖,要求画妙还要真实。要达到这一要求,画家首先需要有深入观察生活的基矗赵佶这样要求别人,当然自己自然是身体力行。邓椿的《画继》里有两则这方面的故事,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有一年,宣和殿前的荔枝树果实累累,有一只孔雀展开翅膀正要飞上藤墩,这灵丽的景象叫赵佶和一些画家们看见了,赵佶就命这些画家把这一刹那的情景描画出。不多时,都画成了赵佶一一过目。只见一幅幅画面上,孔雀和荔枝都画得极其生动,富丽,美不可言。然而赵佶却说:画是画得好的,只可惜都画错了。画家们都惊愕不知所以。赵佶便说:“孔雀开屏时,先举了左脚,而你们画中的孔雀却都是先举了右脚,怎么能说对呢?”画家们听了都为之惊服,又一年春天,新建的龙德宫落成了赵佶叫画院里的画家们都来画宫里的屏壁。画家们都十分用心,拿出自己的全副本领来画,然而赵佶看了并不说好。偶然间,他看到一幅月季,高兴起来,问左右这是谁画的?回答说是一个青年新画家。赵佶听了便特别加重了赏赐。当时,画家们都对这件事疑惑不解。嗣后,有一近侍凑一个机会,问起赵佶何故重赏画月季花的少年。回答说:月季花月月开,可是春、夏、秋、冬,清晨、正午、黄昏,它的花瓣、花蕊、花叶的形态与色彩都有变化,不细致观察是绝对画不好月季的。这位画家的月季,画的正是正午时候的状态,所以应该奖励他。这两个故事,说明赵佶是多么注意观察对象,认识对象,对画家们在这方面的要求又是多么严格。

赵佶的绘画作品,根据历来的著录说来,并不太多,尤以山水为最少。据说,赵佶的画上,即使有他的真押、真印,往往仍是画院作品,赵佶不过加押加印而已,所以有不少作品,虽见赵佶的款书,未必是他的手笔,只能称作“御题画”。他对当时不同的画风,能兼收并蓄,所以他的作品,有时迥然不同,邓椿评其“兼备六法”。赵佶的画,虽传世不多,但很分散,有的原作还不易见到,确需认真地加以深入研究。赵佶不仅是一个杰出的画家,也是一个出色的艺术教育家。赵佶继位后,于崇宁三年(1104年)设立了画学,即建立了绘画专业学院。此时,宋代统治阶级不仅建立画院,组织画家进行创作,而是还建立了一个完整的、有系统的、有目的地培养绘画人材的皇家绘画学院。他创办绘画学院,完全是出自他个人对于艺术的强烈爱好。他命人编辑《宣和画谱》,是为满足他对艺术爱好的需要。他经常“自出新意”去要求画师,要“益兴画学,教育众人,如进士科,下题取士,复立博士,考其艺能。”赵佶这样把绘画并入科举学校制度,以画取士,主要的目的还是想让他在绘画方面的美学思想,得到比较广泛的传播。根据《宋史选举志》关于画学记载,当时这所中国最早的皇家绘画学院,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绘画学院。它有着完整健全的学制和课程计划教学方法,还有一定的招生制度、考试制度和待遇,以及寄宿安排等,这在封建教育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画院的建立,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绘画人材,活跃了当时的绘画创作,并对南宋绘画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影响。赵佶在政治上却是一个昏庸无能的帝王,对内残暴,任用蔡京等“六贼”,为一己的享乐、竭力搜刮民脂民膏,抢掠民间财物。他信奉道教,自称教主道君皇帝,在全国各地广造宫观,在苏州先后设置造作局、应奉局,搜刮江南奇花异石,称“花石纲”,劳民伤财,激发起各地农民起义。宣和七年(1125年)金兵第一次南下时,传位给太子赵桓(钦宗),自称太上皇,以“烧香”为名,逃往镇江避祸。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第二次南下破汴京后,与钦宗同时被俘北上,后死于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赵佶由于身居帝王的特殊地位,有充足的条件和可能了解整个画坛的风尚与艺术成就,使他能充分欣赏和吸收传统绘画之长,尽管有他的局限性,但对当时绘画的发展,所起的作用还是相当大的。其命文臣编辑的《宣和书谱》、《宣和画谱》、《宣和博古图》等,具有相当的艺术价值,为后世研究宋代的绘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相当可靠的历史依据。

“赵佶”分字解释


词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