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宠(1494-1533),明代中期书法家。本姓章,后嗣王,初字履仁,后改为履吉,号雅宜山人,别署铁砚斋,书室名采芝堂、石湖草堂、御风亭等。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代表作有《诗册》、《杂诗卷》、《千字文》、《古诗十九首》、《李白古风诗卷》等。据《明史·文苑三》记载王宠:“少学于蔡羽,居林屋者三年,既而读书石湖,由诸生员入国子,仅四十而卒,行楷得晋法,书无所不观”。王宠工篆刻,善山水、花鸟,其诗文在当时声誉极高,而尤以书法名噪一时,为明代中叶著名的书法家。王宠行书闲散秀美,小楷朴实古雅,有人将他推为文徵明后第一人。其传世书迹有临《黄庭经》、《乐毅论》、《南华真经》、《送陈子龄会试诗》、《游包山集》、《千字文》、《古诗十九首》、《李白古风诗卷》等。他是继文征明之后的又一著名书家,与当时祝允明、文征明齐名,被誉为“吴门三家”。
无论是楷书还是行草,王宠都以晋唐为法。晚明邢侗在《来禽馆集》说:“履吉书原自献之出,疏拓秀媚,亭亭天拔,即祝之奇崛,文之和雅,尚难议雁行,矧余子乎!”可见王宠的书法不但取法晋人,而且即便是祝允明、文徵明也尚难与之抗衡。文徵明本人也对王宠也极其推崇,文彭在《王宠真行书十册》的题跋中称:“家君(文徵明)每称述履吉先生翰墨精美,结构圆熟,楷法深得永兴遗意,尤为世所推重。予亦最爱之,相乞无已,兹成十册,乃其生平用意之作。此系雅翁,一时神采,拈毫托素,如渔郎偶入花源,景色殊胜,使之再入,不可复得矣。”
王宠的小楷取法钟繇及二王,兼有钟繇古朴和二王的秀妍,书风趋于端庄古雅,于古雅中见清淡。变体貌修长紧敛之时尚为方整疏朗之新姿,把隶书的视觉造型特征引用到自己的书体之中,同时,变尖露外耀的笔法为圆润内涵,形成婀娜古雅的自家风貌。其用笔以圆为主,起、行、转、收娴熟,运笔精到无率意,笔法中稍带有隶书的意趣,运笔谋篇要求千变万化,字势是平正中见欹侧。也就是说,这种字势,如果把每个字抽出来看,似有重心不稳的感觉,然而以整体把握,每字之间的揖让、大小、收放都能和谐如一。《游包山集》、《惠山茶会诗咏》、《送陈子龄会试诗》是其小楷代表之作。
王宠的行草书也一反明代放浪不羁的风格,运笔速度较慢,比较注意点画得失,以沉着的笔触从容书写,形成一种古拙典雅的风格,巧中寓拙,婉绰而疏逸。别具一种沉静的风神,在明代别树一帜。《千字文》是其行草书代表作品,整篇结体平稳,俯仰欹侧变化不大,可以窥见其师承王献之、虞世南的轨迹。此帖既有魏晋时期王氏父子风华俊丽、遒逸疏爽之姿,又具初唐时期虞世南的气秀色润、外柔内刚之气。从用笔方面来看,其行草气息平和,干净利落,一丝不苟,笔势凝重、洗练,笔划之间很少有连笔牵丝,字字独立,互不相连。综观此书作,典雅平淡,落落大方,草法严谨。
明朝初期,台阁体风靡朝野,小楷书法艺术陷入了低靡的状态,直到明中叶祝允明、文徵明等形成各自独特的小楷风格并形成广泛影响后才逐渐扭转明朝小楷书坛的现状。王宠是明中叶书坛的后起之秀,他在深入晋唐的基础上,在书风上完全拉开与时人距离,适应当时书法审美既要传统又要出新的要求,受到书坛的普遍重视和好评。王宠个性化书风实是开创明代书风的先河。而王宠最重要的贡献,是行草书变法,作为明代书法领域中第一个反传统理法的典范,其迭宕不羁的书风与祝允明的浪漫书风是异曲同工,对晚明书风转变开启新的法门。
Copyright © mingxiao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杭州优配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复制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本网站内容仅供参考,请以各学校实际情况为主!内容侵权或错误投诉:841539661@qq.com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197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