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熙(约1000-约1080年),中国北宋画家,绘画理论家。字淳夫。生卒年不详,活跃于宋神宗时期。河阳温县(今河南温县)人。擅山水,初自学,后师法李成,颇受启发,笔法大进。以绘画供奉宫廷,颇得宋神宗赵顼赏识,被授以书院艺学,后升迁待诏。负责考试画工,鉴定宫中藏画等。画山水注重深入体察生活,能真实、细致、微妙地表现出不同地区、季节、气候的特点,得“远近浅深,四时朝暮,风雨明晦之不同”,创造出极其丰富优美动人的意境,另外他还长于影塑,在墙壁上用泥堆塑浮雕式的山水,别具情趣。郭熙有《早春图》、《关山春雪图》、《窠石平远图》、《幽谷图》、《古木遥山图》等传世。其中《早春图》成功地表现出冬去春来、大地复苏、万物鱽醒的细致季节变化。在绘画理论上郭熙亦有很高建树,其理论集中反映在他的《林泉高致》一书中。子郭思,亦善画,长于鞍马,山水。
郭熙出身平民,早年信奉道教,游于方外,以画闻名。熙宁元年召入画院,后任翰林待诏直长。山水师法李成,山石创为状如卷云的皴笔,后人称为“卷云皴”。树枝如蟹爪下垂,笔势雄健,水墨明洁。早年风格较工巧,晚年转为雄壮,常于巨幛高壁作长松乔木,曲溪断崖,峰峦秀拔,境界雄阔而又灵动飘渺。其子郭思纂集其画论为《林泉高致集》。
郭熙一生的经历及艺术创作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郭熙的出生直到熙宁元年(1068 年)二月九日郭熙随富弼“奉中旨津遣上京”之间的这段时间,是郭熙艺术创作活动的早期。从熙宁元年(1068 年)二月九日开始,直到神宗在位的元丰末年(1085 年)这一段时间,是郭熙一生艺术创作活动的高峰期。郭熙赴京后首先是应私人的邀请作画,曾先后应三司使吴中复召作省壁、应开封尹邵亢召作府厅六幅雪屏、于都水为张公坚父故人延某画六幅松石屏、为三司盐铁副使吴正宪画厅壁风雪远景屏、又于谏院为吴正宪作六幅风雨水石屏。在应私人的邀请作画之后,紧接着郭熙主要是奉圣上之命为宫中殿壁作画。郭熙曾先后为相国寺李元济西壁神后作溪谷平远;与艾宣、崔白、葛守昌同作紫宸殿屏;与符道隐、李宗成同作小殿子屏。从神宗元丰末年(1085 年)到郭熙去世的哲宗元祐(1086 年-1094 年)末年,是郭熙艺术创作活动的尾声。
郭熙的山水画,早期以巧赡致工,中期在早期基础上又益精深,取李成之法。布置愈造妙处。晚期作品,落笔益壮,多所自行。至抒发胸臆,则于高堂索壁,放手作长松巨木,回溪断岩,岩帕峻绝,峰峦秀起,云烟变灭,崎霭之间,千态万状。郭熙的绘画艺术到了晚年更有进步,用笔益壮,境界开阔,气势昂扬,可以代表他的绘画成就。
郭熙的山水画注重对于自然美景的“饱游铁看”, 以深入地表现山川的形势气象。所作山水岩帕断崖,茂林回溪,亭台楼阁以及点缀人物安排、远近比例、空间处理等都较合理。特别长于描绘秋冬、早春、寒林清流的空际景色,善以细致精巧的手法来表现多变的四时云气和山色明暗湿度的无穷变幻。元汤垕在《画鉴》中说他“善得烟云出没峰峦隐显之态”。
郭熙学李成,格体似,但用笔和李成却有一定距离。李成用笔“笔锋颖脱”,气格“秀媚”,郭熙用笔壮健而气格雄厚。他有圆笔中锋的含蓄性,不似李成画笔之尖利。郭熙画的树,是用草书的笔法;有的枯树枝向下弯曲,象鹰爪,松叶挺细象许多针攒集在一起。总的看来,他用线有方、有圆,落笔雄壮阔细不一,灵活多变,颇有情趣。用墨则隐约迷离,淋漓秀润,画树多作蟹瓜、鹰爪。山石多为“卷云效”。《格古要论》谓:“郭熙山水,其山耸拔盘回,水源高远,多鬼面石、乱云破、鹰爪树、松叶拈针、杂叶夹笔、单笔相半,人物以尖笔带点凿,绝佳。”此论颇为中的。
郭熙作品内容意境比较多样化,这正说明他是一位伟大的画家。有多方面的感受和多方面的表现才能,博大渊深,不拘一格。他综合了前人的长处,丰富了自己,使自己具有多方面的表现能力,也同时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技法风格。这种风格可以说是清旷而又浑厚,雄伟而又丰富,奇变而又自然。
《林泉高致集》是郭熙山水画创作的一篇经验总结,是由其子郭思整理而成的。全书分六节,即序言、山水训、画意、画诀、画格拾遗、画题。
郭熙的山水画发展和丰富了山水画史,开创了山水画的新局面,对南宋画风的形成,也具有先驱作用。综观郭熙一生,他的山水格法和绘画理论,都有独创性的发展。他的绘画艺术渊源于古代大师,而创造出自己的新面貌,他的绘画理论不仅总结了前代与自己的心得,也给后世以莫大影响。
Copyright © mingxiao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杭州优配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复制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本网站内容仅供参考,请以各学校实际情况为主!内容侵权或错误投诉:841539661@qq.com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19715号